美国与“颜色革命”(4)

摘要:“颜色革命”与过去那种导致制度变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苏东剧变有很大差异,发生国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实际上是一部分政治集团或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人夺取政治权力。它没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西方许诺的民主和民生改善,带来的是政局混乱、经济滑坡、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动的民主化改革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这样的“颜色革命”?为什么要策动一些国家进行“颜色革命”?另外,美国对一些国家出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或者说政治事件感到欢欣鼓舞,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第一,长期确保单极世界的霸权格局是美国的根本战略。

一般来说,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下台到独联体地区、中亚地区的政权更迭,包括现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发生的变化,美国是公认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披露出来,美国人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罗斯、法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媒体,也在不断提供有关“颜色革命”的材料。

应该看到,苏东剧变后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向这些地区渗透,并且这个渗透是全球性的。“冷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单极霸权的地位,“冷战”后发生的一些战争,基本都是美国去摧毁一些合法政权,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于霸权需要,一方面美国强化武力,通过武力、强权来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在价值观方面占据制高点,也需要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这些手段是美国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左右这些国家政局发展的一个必然补充。“颜色革命”发生以后,美国政府也承认这一点。2005年1月份,小布什连任总统成功,他在第二轮总统就职仪式上明确表示,要在全球传播民主,结束暴政。

美国的所谓民主化战略,跟“颜色革命”联系非常紧密。应该说独联体国家、中东地区国家发生的变化,都是跟美国民主化战略息息相关的。后来我们有学者把这个叫做美国的“颜色革命战略”,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美国没有“颜色革命战略”,但确实有民主化战略,就是对一些不接受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或者说美国认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其形成挑战,对其霸权形成障碍的国家,就要通过民主改造,通过价值观传播去弱化这些国家的政权,让这些国家放松对它的警惕,进而在这些国家建立起新的服从美国指挥的政权。其实,这是美国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的一个手段。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促使独联体进行“民主建设”。

美国的一些政客、新闻记者、有政府背景的学者甚至外交官在这些国家大肆活动,而且这些人确实不辞辛苦。美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后,平时很少在使馆待着,到处跑,开展活动。

因为过去苏联对美国不满意,美国为了在独联体国家树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量地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展示美国,让这些独联体国家能够觉得美国的民主好。

第三,以经济援助为条件对独联体国家进行“民主改造”。

苏联解体以后,这些后苏联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中断了,经济很困难,美国就用经济援助作为条件。因为苏联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集中,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布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产地距离非常远,棉花产在中亚,但棉花厂却建在白俄罗斯。这种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经济模式,在苏联解体以后就出现大量问题。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