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颜色革命”(6)

摘要:“颜色革命”与过去那种导致制度变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苏东剧变有很大差异,发生国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实际上是一部分政治集团或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人夺取政治权力。它没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西方许诺的民主和民生改善,带来的是政局混乱、经济滑坡、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动的民主化改革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

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希望“颜色革命”能够向哈萨克斯坦延伸,希望哈萨克斯坦也发生变化。因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面积最大,能源储量也很丰富,跟俄罗斯的关系很密切,它北边相当大的一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是近邻,所以美国一直希望控制哈萨克斯坦,这等于间接遏制了俄罗斯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另外,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也接壤,如果美国控制哈萨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国,又遏制俄罗斯。但是美国在哈萨克斯坦没有成功。2005年哈萨克斯坦大选可以说形势非常紧张,但这个国家还是有办法的,采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对西方非政府组织包括一些媒体和一些学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反对派采取措施。比如当时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实力很强,也想搞以黄色为标志的黄色革命。但哈萨克斯坦政权很聪明,马上把其竞选标志全部换成黄色,黄旗、黄围巾、黄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对派也穿黄色出去,民众还以为他们在支持大选。哈政府还通过维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内场馆,通过在电视上不断宣传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客们的明争暗斗等,使哈萨克斯坦老百姓看到这些宣传资料后不赞成“颜色革命”,包括反对派后来也不赞成“颜色革命”了。所以,当时的宣传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

其实,美国是利用这些国家的政权包括统治方式、控制方式的漏洞来搞“颜色革命”。格鲁吉亚政权当时失去了警惕,不分敌我,敞开胸怀让什么人都进来,什么组织都可以活动,最后这些组织反过来就把政权推翻了。谢瓦尔德纳泽最后痛心疾首,他被赶下台以后说:“我纯粹就是让美国人给赶下台的”。因为这些人是他请进来的,结果最后把他给打倒了。

美国这种战略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包括现在的埃及也是如此,并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国很好,美国就会保护他、维护他,在局势变化的时候,美国会把他一脚踢开,寻找新的更符合美国利益的代言人。

美国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战略,从各方面在做准备。首先在思想上、舆论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顿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提出一个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么呢?就是指苏东剧变和以前一些民主国家的发展,他用“第三波”为“颜色革命”做注释,实际上他把“颜色革命”的影响范围无限放大了。可能过去我们觉得“颜色革命”就是发生在独联体国家,是美俄对抗的结果,是地缘政治角逐的结果。实际上我们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这个概念来看,它不是一个小概念,不是单纯的美俄对抗,有更广泛的涵义在里面。美国要通过推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来最大限度地、最长时间地巩固“冷战”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