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与当前经济环境(8)

摘要:金融危机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我们称其为春秋时代,有几个领头羊,特别是美国总想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面发挥主导作用,一面在形式上负一定责任;危机后进入战国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变成了功利主义。我国内部经济环境也存在隐忧,现在有个概念叫做GDP锦标赛后半场,前半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发展得差不多了,可能从比赛中退出,但中西部仍在强调增加投入。

与调低增长率相关的是约束性指标在增多。在刚刚完成的“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所谓的预期性指标,说白了就是想做到什么程度,就是尽量做,做不到也没有办法。“十一五”期间开始增加了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就是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要担负责任。“十一五”规划中约束性指标还不多,在“十二五”期间开始落实更多的约束性指标,而这些约束性指标主要表现在民生、环保等方面。“十二五”规划重点把12个指标列为预期性指标,如GDP增速、城市化率、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等。另外,还有12个约束性指标,这些约束性指标用行政力量予以保障,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城市保障性工程的建设、医疗、养老、义务教育等都列为行政性力量必须保障的约束性指标。这就是“十二五”的一个特点,更多地把指标落实在责任中间。我们知道,无论是规划还是分析,如果没有责任相对应,那么这个规划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成为一纸空文。这正是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增加对自己的约束性。

第二,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主题词是区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谈区域差别问题,对于西部、中部,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都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到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但在实践中,区域结构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造成的结果,而更多的因素是之前政府在解决区域结构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还缺乏实质性办法和措施。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出区域发展战略,但就目前来看,真正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仍然存在很大难度,因为“十二五”规划中很多办法还是原则性的。中国虽然是集中治理国家,但各个地方的经济政策权力非常大,在经济方面有点联邦制的特点,中央政府的决策如何在地方落实是区域协调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跟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问题是提出了大量的功能区,除了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之外,还提出了诸如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概念。提出这些概念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确实能发挥不同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中央思路明确了,各个地方就发挥能动性,结合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能发展的东西。现在改革区、实验区非常多,在“十二五”期间肯定还会大量增加。二是产生一个负面影响——区域协调难度增大。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改革试验区基本上都批了,而且各部门都在批一些相关的区域,发改委可以批配套改革实验区、服务业改革实验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实验区,商务部可以批各种各样的区,保监会批保险改革实验区……区域协调问题,中央面临的是省之间的问题,省面临的是城市之间的问题,市面临的是区县间的问题,这些也是困扰着现在的经济发展的的因素。

第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词是产业升级。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5到10年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需要不断降低原有的重工业、资源行业、资源密集型、高污染型行业的比重,而这些战略性新兴行业就承担了支撑和过渡的作用。新兴的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变成成熟的产业,总会从朝阳到夕阳。比如,美国信息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在2000年网络泡沫扑灭之后,这个产业无论从增加值还是经济拉动上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坚决避免大量快上的思路。大量快上的弊端在历史上有很多经验教训。比如此前我国对家电行业进行大力支持,不断提供金融支持、财政补贴,最后使这个行业迅速变成一个非高技术的行业。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