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的都是什么人
《绿海周刊》:墓葬文物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刺激了盗墓者,才会出现这么猖獗的盗墓行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对“地下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垂涎不已,那么,究竟都是谁在盗墓?
邰筐:盗墓者有四种。一种是帝王将相和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由于他们能够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其盗墓“水平”绝非一般人能比的。如“鞭尸三百”的伍子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西楚霸王项羽,盗挖清东陵被世人骂为“国盗”的孙殿英,历朝历代的“高档盗墓者”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还有就是某些手中握有实权的执法人员,在查办盗墓案件的过程中,偷梁换柱,用赝品把价值百万甚至千万的古董换走,偷偷据为己有。
另一种是现代化水平极高的专业盗墓贼。他们是运用从洛阳铲到金属探测器、遥感技术、红外探测器甚至大型挖掘机等现代化的“盗墓”器具,采用工兵定向和挤压式爆破技术,大肆盗掘古墓葬,窃取珍贵的地下文物,犯罪呈暴力化、专业化、集团化趋势。
第三种则是专业考古队员和文物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像1990年7月,古长安城的澧镐遗址大量陶器被盗。事后的调查表明,这批盗墓者中的相当一部分曾经在考古队工作过,具有相当水平的探墓经验和发掘水平。
最后一种是贩夫走卒之流的“低级盗墓者”,古有北魏时期发掘商汤冢的河东人张恩、黄巾军众多“农民战士”盗墓者,近有盗掘清东陵的王绍义等。2010年底刚刚告破的淅川楚王墓被盗案,盗墓者11人几乎都是当地农民,其中“何氏六兄弟”平常以打鱼为生。
《绿海周刊》:盗墓的步骤相当复杂,盗墓者需要先找墓,还需要判断墓葬的时期。对盗墓的“技巧”,你有研究吗?
邰筐:盗墓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要先“看地形”,山坡田间,看到山坡上有的地方庄稼长得茂密,并成方形、长方形,或者规则的几何图形,说明底下很可能就是墓葬。历史时期不同,选择墓葬的地点也不一样,秦时期的墓多埋于岭,汉代多葬于坡;再踩点,除了要掌握周围的环境之外,还要掌握附近人群的活动规律,如果有护墓的巡逻人员,要么买通,要么恐吓,使之退缩。还有一种更为狡猾的方式,就是承包墓葬周围的土地,种果树、建厂房,历经好多年,神不知鬼不觉就把墓葬里的东西挖走了。踩好点以后,就是勘探,用洛阳铲往底下钻,通过查看从洛阳铲带出来的泥土,来判定墓葬的规格,经过丈量、定位,确定主要墓室的位置。然后根据铲子带出来的泥土上的白灰、木炭、红漆来断定主墓室的位置。根据封土性质的不同,辨别出是什么时期的墓葬。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