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5)

摘要:虽然那时民国只不过是一个招牌,但是有没有这块招牌还是大不一样的。那时老百姓虽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主人,至少他们明白我们应该是国家主人。所以辛亥革命以后,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敢于发表各种议论。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造成的那么一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五四运动是不可能发生的。

对五四运动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就是广义一点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一直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狭义的来讲,就是指1919年5月4日因为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引起的五四爱国运动。

(一)初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确实是一个前后呼应的过程。我想应该要注意到1919年5月4号以前跟以后,中国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现在先说第一个阶段。早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为起点的,也可以说是一次辛亥革命思想领域的补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头人陈独秀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是一个坚决的革命派。他也是留日学生。回国以后在安徽成立了一个岳王会。在安徽、南京都有成立分会。他还领导了1908年在安庆的新军的起义。辛亥革命之后他当了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所以说他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创建者。但是辛亥革命以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人民的生活,国家的状况还是那么黑暗。大家就考虑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当时陈独秀就提出来一个重要的看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政治,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面,没有一场彻底的扫荡那些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运动,所以人们的头脑还是牢牢的被这些思想所捕捉,这样的话共和政体就不能得到巩固。所以他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所谓民主,它的对立面就是专制。所谓科学,它的对立面就是迷信和愚昧。他是想用这个口号来彻底扫荡旧的思想、文化。 

五四时期白话文也兴起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用白话文写成的文学作品,影响很大的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书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个历史没有年代。每一页上面都歪歪斜斜的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面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那些话真的是很容易懂的,这对新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我们应该给他一个非常高的历史评价。但是初期新文化运动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这个范畴的。胡适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易卜生主义》。他说,我写《易卜生主义》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易卜生有一个剧本叫《娜拉》,这个《娜拉》在中国也上演,换了一个名字叫《玩偶之家》,讲的是娜拉这个人在家庭里面实际上是丈夫的奴隶,后来娜拉就觉醒了,于是离家出走。新文化运动的初期把这个剧本是捧得高得不得了的,认为这是代表了妇女的觉醒。那个时候鲁迅先生很是了不得,他做了一篇演讲叫《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他说按照实际来推想的话,娜拉出走以后无非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堕落,一条是回来。因为娜拉好像是被关在笼子里面的小鸟,很不自由。但是你如果把他放出来的话,外面还有老鹰啊还有猫啊,还有其他什么之类的东西啊,他确实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但是还有一种就是饿死,饿死就离开了生活,也就不能算是一条路。鲁迅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既使妇女觉醒了,离家出走了,就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了吗?就解决妇女的问题了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口号就是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到后来慢慢地被另外一个口号所取代,就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