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不醒的小悦悦 唤醒了社会良知

唤不醒的小悦悦 唤醒了社会良知

2011年10月21日凌晨零时32分,小悦悦走了。人生路上所有的喜怒哀乐,2岁4个月的她都终将无缘品尝。

13日下午5时25分和那之后的7分钟,是稚幼的她对人世和一个城市的最后印象,即便温暖的故事随之如泉涌出。逼近真相的苦涩和那一刻的冷漠,让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在拷问自己良心。

“大家怕什么,就怕这种冷漠变成习惯。”略显温暖的是,8天时间里,医院竭尽所能救治,争取创造生命的奇迹;8天时间里,心绪难平的人们爱心涌动,数不清的人前来探望并捐款,小悦悦的母亲被一位位母亲紧抱:“我也是妈妈,一点心意请一定收下。”

在这场试图对社会冷漠大加鞭挞、对深层次问题深入反思的社会讨论过程中,媒体、社会、政府和公众经历了一场罕见的递进运动千篇一律的讨伐已不足以让世人真正警醒,从新闻事实到全民讨论,直至形成社会共识。不去粉饰太平而是揭开疮疤、刮骨疗伤,只为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人性丑陋和社会发展弊端,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

两岁生命无奈逝去,震撼了整个社会

庞大的广佛五金城却救不起一个年幼的生命。将近7分钟时间内,还有呼吸的悦悦尚能挥动小手,还能发出哭声,但她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换上了长袖的她抵抗着秋雨的萧瑟,却无法阻挡人情冷漠:有人镇定地扭头离去,有人巧妙地绕过生命,有人冷冷地瞟了几眼……18个路人无一援手,直至一位佝偻着身躯的58岁拾荒老妇,弯腰拾捡起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底线。当这些画面被一一记录下来,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们,在怕什么?我们,怎么了?

现场监控设施的忠实记录加上微博等多元媒体平台的迅速传播,18个路人顿时成为讽刺、挖苦、谴责甚至咒骂的对象,他们成了公众靶标。

特别是16日下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病房传出消息:(悦悦)最乐观的状况也可能就是植物人,甚至连这个状态都很难维持。是时所有人愤怒了,网络唾骂,万人垂泪,整个社会被震撼了。

“一个两岁的孩子血肉模糊地躺在那,十几个路人视若无睹……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人类的心真的那么冷硬吗?”电视、报纸、微博乃至街头巷尾,充斥着对道德水准江河日下的无奈与谴责。

这种夹杂着愤怒、不甘、质疑等种种情绪的信息被多元化传播平台放大后,终于在我们的社会肌体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人间温情汇聚南粤,唤起了社会良知

刺骨的冷漠之后,温情总还是存在,社会的良知在小悦悦的恸问中被渐次唤起。

17日下午,陈贤妹接受采访时说,她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想过通过这事别人给钱她,“这不是我自己挣的钱,我拿了心里不踏实。”翌日下午,陈贤妹将政府奖励部分钱款捐给悦悦。

18日15时50分至16时30分,短短40分钟就有19名爱心人士探望并捐款,他们不愿透露姓名。一位老奶奶见到悦悦妈,掏出400元钱:“这是我女儿的心意。”老人说,她在美国的女儿从电视上获知小悦悦的情况,嘱咐她送来善款。

这8天里,各种“温暖的故事”有如泉涌,各式各样的善举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上

就在苍天滴雨悲悯小悦悦的傍晚,佛山一位老伯不顾个人安危,把一触电女孩拖离了电流区;16日下午,媒体披露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骆成瑜勇救3名落水同学,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悦悦事件”后第6天,她的病情开始恶化,但山东退伍军人牛作涛在珠江边的纵身一跳,再一次照亮了我们的心……

这一天,当媒体让悦悦妈妈再次评价18个路人时,她语带哽咽:“我不去想他们,也不去评论。那么多好心人,他们算什么。我心里感觉很温暖。”

人间温情被唤起,连冷漠的路人也自惭形秽。20日,第16个路人陈先生苦等致歉,并从钱包掏出一沓钱捐给悦悦。“我一定要向悦悦父母致歉和解释清楚。”

发展方式积弊凸显,剜却伤疤寻幸福

“小悦悦一路走好,天堂没有车来车往。”从19日开始出现的肾功能衰竭现象,对小悦悦的脑功能恢复造成了致命影响。噩耗传来的前一秒,网友们还在微博上为小悦悦祈福。

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讨论在持续,反思渐深刻。在10月20日省委常委会研究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省委书记汪洋说,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本应与之相伴的社会发育却不尽如人意,在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集体冷漠成为个体生存一盘散沙状态的生动写照。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软,一手硬,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悲剧的发生反映了我们发展方式的弊端。

南京“彭宇案”、复旦“黄山门”事件等等公共事件喧嚣未定,背后折射出个体互助合作的风险遭到尚不健全的司法体制和脆弱的道德体系的戕害。一次又一次的道德努力失败,让国人对社会良知失去信心。

面对“小悦悦事件”,广东执政者并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利用发达的媒体从发展方式上继续追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要怎么做?

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朱明国看望小悦悦时说,这个事件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要深刻反思如何在社会建设中注重重塑道德规范等问题。省社工委已连续三天召开“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座谈会,就“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座谈,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在座谈会上中,有人伤心愤慨,有人痛定思痛,也有人当场落泪。多名学者共同提出,应在事发地修建“小悦悦事件纪念碑”,作为“记录时代道德的刻度”,提醒人们“知耻而后勇”。

无论惩戒“路人冷漠”是不是写入法律,社会似乎趋于这样的共识:唤不醒的小悦悦用她的血唤醒了我们对社会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拷问与反思,但救赎整体道德的希望不能全部寄托在小悦悦单个事件上。

正如《南方农村报》评论认为,当许多人一遍遍追问“这个世界怎么了”的时候,当人们将集体冷漠视为一种“社会癌症”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已经陷入一个因果倒置的求解困境。正是不充分的社会发育,才让道德底线不断被击穿。只有多元、动态、开放的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关系、整合利益的功能,并得以形成理性、平衡的社会系统,而高水平的道德标准不过是这样社会的副产品。

此时此刻,我们固然需要温情的良知,但更需要对丑陋进行批判。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面对悲剧举起良知的尖刀,在生命已矣的悲痛中剜却伤疤,寻求幸福广东之路。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