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屏障
为了保证乳品饮用安全,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已颁布多部条例、规定,控制以饲料为主的源头和生产环节的检测。乳品企业则依据这些条例及规定,规制自身检测流程,以确保出厂的乳品黄曲霉毒素达标。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是中国饲料行业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标准之一,也是饲料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饲料安全卫生监督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和依据。
《饲料卫生标准》中有12项针对玉米、豆粕和针对不同喂养对象的浓缩饲料、补充料的要求,其中涉及奶牛饲料的要求包括:玉米和豆饼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分别不得超过每千克50微克和每千克30微克;在奶牛精料补充料中,则不得超过每千克10微克。
不过,由于饲料在存放过程中可能霉变,奶牛未必能吃到安全的饲料,即便对于蒙牛和福建长富乳品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在向乳品企业提供饲料时,饲料企业会出具一份检验合格的证书,但这不一定表明饲料一直是安全的。有的企业和养殖户可能购买饲料后存放半年才会使用,如果存放条件不好就会出问题。
“存放过程中,如果外界温度很高、湿度很大,就容易发生霉变;霉变时间一长,黄曲霉毒素就产生了。饲料企业不会负责存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王丁棉说。
因此,加强原料乳监控,以及乳品企业严格执行对原料乳的黄曲霉毒素M1项目检测,是保护人群远离黄曲霉毒素的关键屏障。
蒙牛在其网站宣传称,其生产线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经过9道工序、36个监控点、105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但是,这批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牛奶,还是逃过了层层检测。
2011年12月25日,蒙牛在其网站上发布了针对此事的说明,声称该公司已将全部问题产品进行封存和销毁处理,目前市场上的所有产品均为合格产品。不过,究竟是哪个环节的检测缺失导致黄曲霉毒素M1超标,并未给予说明。
财新《新世纪》发现,从原奶收集到出厂,一包蒙牛牛奶需经过15个环节才能出厂,其中有两个环节涉及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别是原奶挤奶后的质量检验和原奶净乳预热前的质量。根据蒙牛的规定,如果这两个环节检验不合格,该批次牛奶就不能流入市场。
不过,王丁棉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尽管每批原奶都进行过上述检验,但在实际检验中,即便一套检测设备的价格只有4000元至6000元,检测成本很低,很多企业也没有认真去做,“为了减少麻烦和工作量”。
目前,质检总局已要求全国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加强原料乳监控,对原料乳必须检测黄曲霉毒素M1项目。既然在原来的检验工序中就是必检的项目,质检总局还要明令必须检测,说明企业原来的工作中有疏忽。
而且,与瘦肉精等人造毒素不同,黄曲霉毒素这种天然毒素很容易漏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举例说,如果养 殖户使用了瘦肉精,那么这个养殖户提供的样品,不管监测哪一个部分,结果都不会相差太大。但黄曲霉毒素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经常监测不到。他强调,为了将黄曲霉毒素的风险“可控”,必须加强对原奶的检测。
2011年12月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质检总局已要求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加强原料乳监控,对原料乳必须检测黄曲霉毒素M1项目,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截至目前,该局尚未接到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的新的报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