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还是人祸:三年大旱“烤问”云南

天灾还是人祸:三年大旱“烤问”云南

老天什么时候才下雨?

“别说什么洗澡了,现在能够保证喝水、煮饭都很不容易了。小春已经基本绝收,由于无法种地出粮食,家里甚至牛马都不敢养了。”2月13日,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青山村的村民何纪琼说,“已经是第三年这样干旱了,而且今年比前两年更严重,村里90岁的老人都说从来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

自2011年8月以来,西南地区陆续遭遇罕见旱灾,其中云南涉及面积最广。2012年2月6日的干旱监测显示:云南轻旱站点有38个,中旱28个,重旱19个,特旱3个,比1月31日监测到的干旱站数增加了58个。过去三年云南降水总量少了半年的量,昆明则少了近一年。

为什么遭遇连续三年的干旱?云南省气象局的专家解释,成因主要是影响云南的夏季风持续异常,输送到云南的水汽减少,同时季风形成的低值辐合系统减少,致使云南上空对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对云南降水不利。

而云南当地网友也总结了“四大成因”:近20年来每到雨季各烟草种植县和乡镇大量发射防雹弹,野蛮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疯狂毁林破坏自然循环功能,畸形的库塘安全管理理念导致蓄水严重不足。

“云南及周边省区市再度出现干旱主要是因为自然因素,虽然大气活动很难干预,但仍然有许多准备可以应对。”长期致力于环保工作的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NGO)负责人于晓刚说,“早在2003年前后,美国的一份战略研究报告就指出,同一纬度的墨西哥和中国南部地区将遭遇连续10年的干旱,并建议美国政府作出劳动力、粮食等方面的应对预案,但是中国方面好像没有引起特别注意。”

河水干枯、草木枯死、田地荒芜……“彩云之南”到处是死气沉沉的景象。这样的情况早在2010年便出现,当年3月赶赴视察旱情的温家宝总理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年之后,情况依旧。

长期对水利建设欠债

按照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月8日公布的数据:持续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235万亩农作物受旱,144万余人、近8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当地的国家机器已被动员,各种捐款、送水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犹如又一次国家大灾难的集体救助行动”。

“这三年都没有正常种过粮食了,我们基本都靠买米吃,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出门打工去了。”宜良县匡远镇青山村的村民张宝云说,“我们已经不考虑今年的农业生产问题了,而是考虑怎么样才不会被渴死,并希望老天赶快下雨。”

他表示,政府在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最多安排汽车送水,而且水量很有限,“每户每天两挑水,天不亮就要起来排队,有时候还因此发生争吵打架”。

事实上,干旱在全国各地区历来不罕见,而每个地区如果有了这样的遭遇,都会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农村缺水、农业缺水。此次云南大旱也没有例外,农村缺水的程度远甚于城市,即尽管大面积出现干旱情况,但是98%的缺水都出现在农村地区。

云南省的一名水利专家表示,无论是水库还是各种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新建工程了,甚至对老的设施也缺乏维护甚至肆意破坏,“全国所有农村的情况都差不多”。

他说:“国家实行经济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以来,对农村地区水利的投入就越来越少,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门的预算经费。而国家对水资源分配的逻辑,就是重城市重工业,轻农业轻农民。”

目前,历史欠债太多,农村地区亟须投资兴建水利设施以及整治病险水库的地方比比皆是,虽然近年来云南省也花费无数个亿进行了各种“润滇工程”、“扶贫工程”,甚至计划实施“滇中调水工程”等,但是这些工作要么还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落实不到位。总而言之,每一场大旱都暴露出了当地政府工作中的许多问题,甚至责任。

传统上,云南省的城市饮用水主要靠水库供水,也有部分从各种河流中抽取,而广大农村地区基本都是靠各种山泉水和水井来解决,但是连续三的干旱已经使大部分泉水和水井干涸。水库建设不够、蓄水不足,引水、提水设施缺乏、不配套,脆弱的水利基础设施让云南省政府在抗旱时有颇多掣肘。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样的形容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仍然表明了一些现实情况。一些地方党政官员宁愿不断修建各种“城市广场”、“豪华办公楼”,装点各种“景观大道”,却不愿意在“三农”工作上投多些钱,更没有制度上的农村经费保障。另外,由于城市和工业对于GDP的贡献无数倍于农村、农业,所以在水资源较为紧缺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城市和工业的用水,就是保障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一旦面临干旱缺水,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就首先被严重影响。

旷日持久的旱灾,使云南省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其在2010年已经计划在随后三年内上100宗大中小水堰工程,同时准备建设100万宗五小水利设施:小水池、小水窖、小水塘等。但是2012年的干旱情况证明之前的承诺还没有起到效果,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开林表示,云南省5514座水库,有相当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建议恢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忙用水、农闲全民大上水利的良好传统。

企业和城市缺水情况也令人担忧。

2012年2月初,云南盐化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云南普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砚山县2010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2011年全县降雨比正常年份明显减少,负担供水任务的红舍克水库已停止对普阳煤化工生产供水,因此该公司电石生产装置已停止生产。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大城市,2010年大旱期间约500万居民似乎有惊无险,当地官员和老百姓都表示“要归功于2004年建成,2007年开始向昆明供水的云龙水库”,该水库库容4.48亿立方米,约占昆明主城全部供水量的70%。但由于连续三年干旱,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大河、小河、柴河、宝象河等向昆明供水的6库一站库塘蓄水严重不足。2月6日,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在2012年抗旱保供水保民生工作会上宣布,从2月下旬起,昆明市将采取有预告、有计划、分片区限时供水的措施。

2012年2月正在举行云南“两会”,水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之一:“清水海过来的二类水,供昆明饮用,属民生用水;牛栏江过来的三类水,补给滇池,属生态用水”。计划中,清水海引水工程将从4月1日起向昆明供水,预计一年供水8000万到1亿立方米。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表示:“首先确保的应该是居民的生活用水,不管多干旱,也不能让市民喝滇池水。”

“有灾不一定就代表有害,或者说不一定就代表会严重受害。”于晓刚说,“很多例子足以说明,只有在那种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灾才会真正形成害。历次干旱既是极端天气导致的结果,也是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强导致的结果。”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