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M2.5运动式治理苗头显现引担忧(3)

中国PM2.5运动式治理苗头显现引担忧(3)

联防联控待破题

在上述四大污染源之外,中国多数城市的PM2.5还有第五个重要来源,即外来污染。PM2.5随空气气流移动,会影响相邻的其他城市。以北京为例, PM2.5有24.5%来自周边省市。

针对此项特点,环保部在2010年时即提出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办法,此次对PM2.5开战,联防联治再次被各地政府一再提及。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九个城市群被环保部要求实行区域联防联控。

冯银厂说,联防联控这个提法非常好,但目前尚无实质举动,决策者和执行者也没有基本共识。

据了解,上述区域或城市群的环保部门已就互通空气监测信息、定期举行会晤协商等形成制度。但在此之上如何运作,尚无答案。而且这些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空气污染迁移情况的基本规律也没有摸清楚。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期间,均通过关停城市群内施工工地、污染企业,让部分机动车暂停上路等方式,实现赛事期间空气清新。但三者主要以中央政府行政命令方式实现,以相邻城市经济损失为代价,因此效果短暂,不可持续。

冯银厂指出,国际上其实已有联防联控成功先例,例如美国北部城市与加拿大南部城市之间,建立了二氧化硫排放额度交易制度,多排者要向少排者补偿损失。中国城市群经过细致研究后,未来或可借鉴这些成功模式,以市场方式破解联防联控难题,而非政治命令。

2011下半年以来,PM2.5受到中国民众和官方的空前关注。学者对此喜忧参半。喜的是关注必将推动空气治理,忧的是各地运动式治理苗头已现。

“全省(市、区)上下一心,打一场空气的攻坚战”,从2012年初以来,类似语汇频频出现在各地领导口中,也一再出现在各省、市、区召开的“两会”上。但是怎么治,拿什么规划、措施出来,拿多少钱出来,除了北京,其他地方迟迟没有亮牌。

上述学者最近两个月与多地官员有过交流,发现不少官员调子虽高,内心根本没做好改变经济方式的准备,总是试图寻找收效快又不伤筋动骨的办法。

多位学者的共识是,如果地方政府没有下定决心损失部分GDP保护环境,最终结果极可能是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输在治与污的赛跑中。

冯银厂给各城市治理PM2.5开出的药方是,各地政府首先要聘请科研人员研究清楚自己城市的污染源,以及在不同时期污染源的变化规律,然后“对症下药”。煤烟、混合、复合,各种污染类型治理要有所侧重。此外,治污要踏踏实实,尊重科学。

这场战争能否打赢?多长时间打赢?多位学者表示,路途充满变数,结果尚难预料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