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三洲村的杨梅种植大户——黄金养,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当地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果农,他一直是当地勤劳致富的典型,大部分时间都在担心自己那千亩杨梅的价格、病虫害、成本和市场的价格波动。这次,他成了草根的“治山英雄”,因为他带领乡亲种杨梅,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他起初并不知道自己为何华丽转身变成草根“英雄”的,后来他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才得知,这背后推动力来自一个名词——“长汀经验”。
龙年伊始,福建省委号召全省要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推广长汀县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官方和媒体称其为“长汀经验”。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的边远地区,“长汀经验”让这座沉寂的边陲小城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从中央到地方,机关单位组成的调研组、考察团纷纷到来,媒体亦闻风而动。福建省内各大相关单位、地区和县市也先后表态,要学习长汀经验。
为何一座默默无闻的边远县城引来这么大的关注呢?这一切还得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说起。
201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文章,报道了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
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关注,他立即对此文作出批示,并指示中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的意见。
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作出批示。
由于这两次批示,“长汀经验”由此发端和延伸。
样板县的新政绩标尺
习近平的两次批示形成了一股巨大推动力,自上而下演化成了一场生态保卫战。从中央到省委领导都希望让长汀成为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样板。
似乎一夜之间,各种不同的期待都附在了长汀这个地方。
2012年2月9日,长汀县工作会议暨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高潮誓师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也让长汀的各级官员感受“非比寻常”——因为水土治理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每个相关单位都纷纷在会议上表态,拥护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并希望能为水土治理再立新功。显然仅仅表态是远远不够的,县政府还与各乡镇签订了《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责任状》。“责任状”就像一把新的政绩标尺,考量着长汀各级党政领导的工作成效,谁也不敢怠慢。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长汀的任务是:“力争用6年时间彻底解决水土流失治理问题”。
“我们现正在编制一个五年规划,按照要求,长汀县现在还有48万亩没有治理,同时还有117万亩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长汀水保局局长林豫峰告诉记者。
林豫峰的工作任务中还有一项就是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迄今已不知道接待多少批记者了。”
“现在长汀县还有水土流失面积48.37万亩,且大部分都山高路陡,治理难度更大;况且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存在着反弹的可能,如果让长汀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说。
另一个现实摆在了他面前,他发现水保局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够用,编制只有10个人,从春节至今,大家只能加班加点地工作,他说:“现在龙岩市已下派了2个人,但还是不够。”
按照林豫峰初步估算,现在长汀县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的干部“最起码是几百名”,如果加上水利、环保、林业等各部门,以及乡镇干部,包括群众,每天参与水土治理的人数最起码有上千人。
为了更快完成任务,长汀水土治理相关部门高速运转,当地官员中戏谑生动地描述了高强度的工作情形:“白+黑(白天和黑夜)、5+2(工作日和休息日)、晴+雨(晴天和下雨天)。”
长汀县新闻中心副主任王其文告诉记者,跟县政府签订的那份“责任状”,让每位乡镇官员都神经紧绷,他们都在争取努力完成自己管辖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现在全国很多媒体都到这里来采访“长汀经验”,王其文的接待任务更重了。他把记者送到三洲镇后,又匆匆忙忙赶往下一个现场——另一个水土流失治理的“誓师大会”正在等着他。
这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也是一场宣传战。在长汀的街头林间,随处都能见到水土治理的动员口号和标语。
长汀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早在解放前,它的水土流失面积便居福建省之首。据1985年测定,该县水土流失面积146.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1.5%。1999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曾到长汀考察。两年后,他再次到长汀考察。
三洲镇的三洲村在上世纪70年代末,树木被砍伐,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山地沟壑纵横,基层裸露,俗称“火焰山”。后来把这些荒山承包给像黄金养这样的村民,大家跟着“黄老汉”种杨梅,如今,荒山已变成了“花果山”。
在三洲村著名的“花果山”旁边,斜坡上几名妇女正在用荷锄铺设草坪。三洲镇政府宣传委员谢善超说:“这是为前来参观的人准备的。”
政府之所以修建这个参观点,因为当地官员已预料到将有大批到此参观和访问的各省市调研组、考察团和记者,其次也是想借此发展生态旅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