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乡愿与斗士(2)

梁晓声:乡愿与斗士(2)

乡愿是我的贵人

被精简后回不到原单位,梁晓声来到一团的木材加工厂当出料员。大锯响起,一根木头几分钟内被切割成木料,两名出料员得在下一根木头上锯台之前将木料挪开。“我想起《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拧螺丝的样子,我也觉得我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说的,工人最大的愿望是破坏机器。听到大锯被钉子卡住的声音就松一口气:终于坏了。”

身高不足1米7的梁晓声宁可选择最累的抬木头,8个人抬轻则五六百、重则一千斤的木头,“但抬木头可以自主休息,抬一根可以歇一会,我吸烟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

“我从不低头,但身体真的支持不住了,精神非常绝望。后来进复旦,体检查出严重的肝炎,就是因为当时的高强度劳动和缺乏营养。”梁晓声说。他给亦师亦友的兵团宣传部崔干事写信,申请离开兵团或调往师团,“不然我就回山东老家去做插队知青。”

他原本希望惜才的崔干事能向团里打个招呼。结果崔花了4天时间,从佳木斯过哈尔滨,转嫩江经黑河再来到团里。当他穿着借来的军装站到梁晓声面前时,梁晓声热泪盈眶。“崔干事就是个大乡愿,可是乡愿有什么不好的?我的命运是靠着一个个乡愿的帮助改变的,他们是我的贵人。”

在一乡之地人人称道的老实恭谨者,孔子称之为“乡愿”,亦有伪君子之意。孔子严厉地将其定性为“德之贼”:能赢得所有人交口称赞,显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坚决,对俗世人心反有迎合,这种表面的、讨巧的正面形象滋乱了德行。

但梁晓声生逢1949年。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胶葛一身,乡愿是大是大非缝隙里的肉身温度;个人史与家国史互文印证,乡愿是字里行间穿行的草蛇灰线。“在我经历的年代里,见过那么多划清界限、严酷斗争、六亲不认、落井下石……所以我太欣赏乡愿了。”

崔干事跟团部谈了话,并且将梁派去哈尔滨的黑龙江出版社实习。梁晓声回忆:“那半年我住在家里,兵团工资全开,每天还有8毛钱的补助,那是那时期我母亲过得最好的日子。”

1974年,梁晓声遇到另一位乡愿:复旦大学来黑龙江招工农兵大学生的陈老师,看过梁晓声在《兵团战士报》上的文章,沿着崔干事当年的路线来找他面谈。俩人聊了会对文学作品的看法,陈老师突然问:“你对《怎么办》这本书怎么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当时作为改良主义的代表被批判。但我说车尔尼雪夫斯基上过火刑柱,是最早的民族主义斗士。陈老师只听我说,不发表意见。聊天结束时,他说,今天的内容别跟任何人讲。”

收到复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梁晓声发现上有备注,限本人使用。陈老师的谨慎可能不仅改变了他的前途,也改变了他的生命:当时梁晓声并未意识到,已有征兆的身体浮肿是肝炎引起的。复旦的第一个学期,他是在隔离病房度过的。

不争取凭什么给你?

复旦毕业分配,梁晓声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搬进14平米的筒子楼,一直住到1988年。写作环境因陋就简,平时趴在四腿不平的饭桌上写,冬天则在暖气上架一块木板斜靠着写。筒子楼里写出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却也使他的颈椎骨质增生严重。

1982年,梁晓声的作家之路正式启程,《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在《北方文学》上,并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更是丰收年,小说《父亲》与《今夜有暴风雪》分别斩获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与中篇小说奖,根据后者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同年上映。

相比伤痕文学的哀鸿遍野、反思文学的抽离姿态,梁晓声的小说提供了另一种观照:批判极左思潮,但肯定热血青年的理想主义。在当时文坛的感伤调子中,梁晓声的北大荒与张承志的大草原同属异声。王蒙盛赞《今夜有暴风雪》:“它不是写在书斋案头,而是诞生在北大荒一望无际的暴风雪之中。”

在保守体制与改革力量的较劲中,梁晓声的作品能够刊发及评奖,都是有人担了责任的。“小说能出来,是编辑、主编说‘撤我也认了’才发出的。评奖当时是陈荒煤(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他们担着。”

至于电影,1980年代初,《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与《今夜有暴风雪》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同时开机,拍了一半又同时下马。之所以能面世,是因为梁晓声给电影厂领导写了信:“我直接骂娘了:当时你们说小说代表共青团精神,作为作品得出来。一部电影投资七八十万,两部一百五六十万,你们让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

而获得1988年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的《雪城》,拍摄完毕后,是否播出又成了问题,“请了陈荒煤出来说话:‘这个还可以,我看没什么问题。’有人说话担责任才能播出来。”

甚至于到了1990年代,电视剧《年轮》也是类似命运。“原本的摄制单位是中央电视台,但不能拍了,转到北京台。到了年底又说不能评奖。得不得奖我不在意,但是我作为编剧没有资格评奖,相当于犯了错误,圈里的同志当面不敢看我,背后指指点点。变成这样的状态,不觉得可笑吗?”

这回梁晓声直接给当时的宣传部长丁关根写信,质问不评奖的原因。他至今记得那个严厉的开头:“丁关根——没有同志——:恕不问好。”

次年《年轮》被补上了“五个一工程”奖。“我的一切说话的权利,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不争取,凭什么给你?”梁晓声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