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2011,中东动荡与世界变局(16)

张文木:2011,中东动荡与世界变局(16)

美国人总是在国力达到高峰的时候轻狂,轻狂了就听不进反面意见。20世纪50年代处于巅峰时期的美国人对李普曼的冷静意见一点也听不进去,美国人在朝鲜、越南战争中受挫后,其发热的头脑才逐渐清醒并转向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实际上是李普曼战略思想在新形势下在美国的复活,是李普曼的思想经过凯南否定后“否定的否定”。对“尼克松主义”有巨大理论贡献的基辛格也批评凯南说“遏制是一种了不起的理论——一度充满理想色彩、对苏联动机的评估深刻,可是对如何开药方却又抽象玄阔”,“凯南的成就是,到了1957年,自由世界所有的矮墙都已配置卫兵防守”[160]。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普曼、基辛格是正确的。美国在朝战、越战中的经历,甚至也让凯南本人后悔不迭。对于自己在1948年提出的对苏“政治战”计划——这一计划后来成为中央情报局秘密行动的信条,他后来遗憾地说,这是他一生之中所犯下的最大错误。[161]

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刚刚遭遇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拖累并决定从此撤军[162]的美国是否还会如此健忘,再犯凯南式的战略失误,目前还不好断定,但可以断言的是,如果美国还要再建立什么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其结果美国必将再次被它的目标和它的“盟友”们所拖垮。

欧美阋墙,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基本是在利用欧洲内部不和获利并乘机崛起,此后欧洲国家基本是在利用、甚至制造国际矛盾消耗美国以达到其恢复世界主导权的目的。且不说在事关欧洲命运的苏联解体、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打头阵,我们只要看看欧洲对美国在中亚阿富汗和伊拉克——尽管这一地区同样也事关欧洲经济命脉[163]——的作战所提供的口惠而实不至的“帮助”,就让美国够伤心[164]了:每当危险来临,欧洲国家往往先溜之大吉。试想,将来美国若在东亚发生冲突,特别是当冲突进入“相持阶段”时,很难想象欧洲不会继续怂恿美国“救世主”的使命感来继续消耗美国。只要看看法国在利比亚开战的同时就在科特迪瓦布局,就会知道今日欧洲的志向并不不仅仅是西半球。

美国金融问题的根源不在华尔街而在中东,正是美国退出中东,而不是什么资本管理不善,才造成了美国金融危机。同样的道理,解救欧洲经济困局的关键也不在欧洲大陆而在中东,中东石油结算币种——而这又是由枪杆子敲定的——是决定世界石油产销利润份额的关键。鉴于欧盟内部国家主权的众多且贫富不均,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比美国更多的“资本原始积累”一样,欧洲的政治统一与发展,较美国而言,则需要更为巨大的资源份额。目前处在上升期的欧洲与处于衰落期的美国一样,都迫切需要对中东石油产地、从而石油价格的控制权以支撑各自的金融体系。这是欧美矛盾最难以调和的关键[165]。

其次,在美英帮助下的欧洲统一,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俄狄浦斯”(Oidipous)[166]即儿子颠覆老子的效应。因为欧洲统一将使英国和美国,特别是英国在地缘政治上绝对边缘化。我们知道,美国,尤其是英国,利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的破碎性曾大获其利,正因此,它们对欧洲的统一一直持谨慎的态度。尽管1946年丘吉尔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但直到1973年英国才加入欧共体,迄今仍未加入欧元区。这是因为英国明白,近代以来英国的全部辉煌,都是以欧洲的破碎为基础的;而没有破碎的欧洲,也就没有近代的英国。一旦欧洲大陆统一,英国外交特有的“离岸平衡手”的优势就荡然无存,面对统一的陆洲大陆,英国在地缘政治上不免落入与日本在亚洲同样的边缘地位。英国人明白,没有一个统一的欧洲,正如张伯伦先生预见的那样,欧洲的世界霸权就会为美国或俄国所取代[167];英国人更应当明白,一旦欧洲统一,英国的欧洲优势地位也将不复存在。明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二战一结束就呼吁“欧洲合众国”却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的英国,至今还在欧元区外踯躅的原因。但就对地缘政治有深刻的理解能力的英国人而言,这种为欧洲而自觉牺牲的尺度,随欧洲统一的进程加快,将会变得日益减少。

对美国人而言,20世纪后期美国虽承诺支持欧洲统一进程,但当时也只是认为那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出现”,甚至“不能设想”的事。这一点布热津斯基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说得清楚;

美国在明确宣布它不但准备接受欧洲成为真正欧洲的后果,而且准备采取相应行动之前,已在1995年12月美欧马德里联合宣言中强有力地重申美国对欧洲统一的承诺,但这听起来依然空洞无力。对欧洲来说,最终结果必须是它与美国结成真正的伙伴,而不是受优待但仍是小伙伴的那种地位。真正的伙伴关系意味着共同决策并分担责任。美国对欧洲统一事业的支持将有助于使跨大西洋对话充满活力,并促使欧洲人更认真地致力于在世界上发挥一个真正举足轻重的欧洲可能发挥的作用。

可以想象,在某个时候,一个真正联合和强大的欧盟可能会变成美国的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对手。欧盟当然可能变成一个难以驾驭的经济技术竞争者。与此同时,它在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也可能与美国的利益背道而驰。然而,事实上这样一个强大的和政治上专心致志的欧洲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出现的。与美国立国之初时的情况不同,欧洲对复兴民族国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面对一个超国家的欧洲的热望则显然已经消退。[168]

不能设想,有朝一日会有一个真正联合的欧洲,却同时又有一个仍然以一个超级大国加上15个依附国为基础的一体化联盟。一旦欧洲伴随着欧盟逐渐履行某些超国家政府的职能而开始表现出其自身的真正政治特性,北约将不得不在“1+1”(美国+欧盟)公式的基础上作出改变。[169]

这不会在一夜之间一蹴而就。再重复一次,走向这个方面的进展将是步履蹒跚的。

布热津斯基同时也意识到苏联的解体和欧洲的统一意味着由罗斯福在欧洲建立的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的“雅尔塔”平衡将要消失。他一厢情愿地自我安慰说:

最后要说的是,伴随着雅尔塔欧洲的消失,还必须使凡尔赛欧洲不再重现。 [170]

利比亚战争中北约已出现了“1+1”,即布热津斯基最不愿看到的“‘美国+欧盟’公式”,不仅如此,欧洲大陆已完全回到一个统一欧洲下的“凡尔赛欧洲”,美国人已“很好地兑现了承诺”,将来欧洲是否也会重复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的作法,对美国“请君入瓮”呢?可以肯定,一旦它们的合作遇到困难,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战期间,当苏联在反法西斯战场上获得了不容置疑的胜利后,罗斯福立即抛弃丘吉尔、选择斯大林并与其建立了针对欧洲的雅尔塔体制,同样的道理,未来国际战略合作也只能是实力而非血缘的合作。列宁说得比较透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实力以外,不可能有另一种瓜分基础,另一种瓜分原则。”[171]

粗略回顾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苏联解体和欧洲的快速统一并没有使欧洲减弱消耗美国的步伐。欧洲用“狐狸赞美乌鸦”的捧杀方式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美国忽悠到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21世纪始,美国又被英国等欧洲盟国忽悠到阿富汗、伊拉克战场,致使美国于2008年进入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这迫使美国于2010年8月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

值得回味的是,就在英国人追随美国进入中亚开展“反恐战争”的同时,英国不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仿效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做法,在中亚大做军火生意。2004年,就在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饱受煎熬之际,欧盟于年底正式将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纳入了议事日程,欧盟领导人向中国承诺最终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对此,美国怒火中烧,美国政府在《2006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中专门附加了一个补充条款:美国国防部不得从任何向中国出售武器的外国公司购买国防设备或部件。美国国务院和美国总统都公开明确表示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172]2010年初,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并利用“天安舰事件”在中国黄海东海一带进行持续到年底的海上军事演习。8月29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凯瑟琳?阿什顿飞抵北京, 开始为期一周的访问和对华战略磋商。当被问及“欧洲在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这两个问题上最新的立场是什么”时,阿什顿表示:“2004年12月,欧盟领导人向中国承诺将解除对华军售的禁令,这一立场没有改变。”[173] 2011年伊始,欧盟不顾美国和日本的反对,频频传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声音。开始是欧盟首位“外交部长”阿什顿于2010年底在欧盟首脑会议上提交报告,称“欧盟对中国实施的武器禁运已经成为欧中进一步发展外交和安全合作关系的主要障碍”。法新社12月31日报道援引法国《费加罗报》消息称,欧盟外交消息人士透露,欧盟对华持续20多年的武器禁运,有望在2011年初取消[174]。西班牙外交大臣安吉尔·莫拉蒂诺斯表示,“西班牙正在权衡对华武器禁运的利弊,现在是欧盟再次考虑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时候了”。[175]5月16~19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访问中国并与胡锦涛举行会谈。[176]范龙佩访问期间,日本驻欧盟代表丸山纪夫5月1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解除武器禁运是一个错误,这将破坏地区的局势。”[177]

欧盟不仅在中美之间大做消耗美国的文章,即使在中亚战场上,欧盟更是两面下注并大获其利。2008年6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国防与安全组织(Defence and Security Organisation,DSO)的报告数据,2007年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武器出口国名单上的佼佼者,在武器市场订单数额方面多年领先的美国退居第二位。2007年英国接到其他国家价值100亿英镑(约200亿美元)的国防采购新订单,占世界武器出口市场的33%。该报告中说,2006年,英国出口订单数额达到55亿英镑。帮助英国冲进佼佼者行列的有沙特阿拉伯“台风”(Typhoon)战斗机的大型订单(交易额为43亿英镑)以及与阿曼、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岸防舰出口订单。此外,来自北美国家的订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2007年美国从英国购买的武器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178] 2010年10月21日,塔利班的一名指挥官对英国《每日电讯报》表示,英国是他们最大的资金来源。按他的话说,塔利班受到英国各地清真寺和穆斯林社区中心收到的捐款的资助。这名塔利班指挥官告诉英国天空新闻台:“我们不像政府,我们依靠个人(捐助)。我们从英国的穆斯林兄弟那里获得捐款,进行圣战。他们帮助我们……这就是我们获得资金、购买武器和开展战斗的方式。”[179]

欧洲人怂恿美国的同时又在两面下注的作法,使人不由得联想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1939年1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会议上面对欧洲危机向其同僚交底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