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是欧洲近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它在给世界带来工业文明的同时,也提高了欧洲争霸战争的规模和频率。不管这些战争的性质如何,结局总是由地中海战场决定的。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与英国的争霸战争,从结局上看,拿破仑失败于1815年的滑铁卢之役,而滑铁卢失败的起点却是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40]。此役失败导致拿破仑失去了地中海制海权,而失去地中海,拿破仑也就失去了欧洲大陆。拿破仑失败后便是英俄在维也纳体系下的百年争霸,尽管战事遍布世界,但其胜负分水岭却是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和法国在克里米亚的大战[41]。这场战争导致俄国几乎是永久性地失去了进入地中海、进而由此控制欧洲的可能。20世纪前半叶发生了两次欧洲大陆国家与英国争夺全球霸权的世界大战。冲突双方的目的都集中于争夺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与俄国利用“萨拉热窝事件”[42]为争夺巴尔干而发动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由此对英国在地中海的霸权形成的挑战;“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方向的失败也是轴心国命运逆转的重要原因。同样的理由,为了保卫欧洲,丘吉尔坚持“第二战场”从“欧洲柔软的腹部”即地中海发起,而为了瓦解英帝国和欧洲的世界霸权,罗斯福则联手斯大林坚持从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开始;将欧洲一分为二,东欧归入苏联控制,欧洲实际上被压缩为“西欧”。与杜鲁门不同,艾森豪威尔是对罗斯福分裂欧洲政策理解得比较好的总统,1953年当选总统后,他果断地终止了始终受到欧洲人鼓励的朝鲜战争,1956年他又和赫鲁晓夫联手利用“苏伊士运河事件”将英法逐出埃及。失去埃及,欧洲人就基本失去了北非;失去了北非,欧洲人也就失去地中海;失去地中海,欧洲就失去了自卫能力;失去了自卫能力,欧洲人就必须对美国形成绝对依赖。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时光似乎发生倒流。欧盟的边界已推至地中海北岸的巴尔干。但“行百里者半九十”[43],如果不能将地中海,尤其是地中海南岸揽入欧洲的控制之下,欧洲大陆统一将会功亏一篑。为此,欧盟联合美国于2008年2月17日促成并很快承认了科索沃议会通过独立宣言,这使得欧洲统一进程在地中海北岸的巴尔干最后收口。但欧盟没有片刻喘息,立即于科索沃独立的当年(2008年)马不停蹄地向地中海南岸推进。7月13日,欧盟27个成员国和16个地中海南岸国家领导人在巴黎举行峰会, 决定正式启动“巴塞罗那进程: 地中海联盟”计划[44]。峰会发表声明,表示要把地中海沿岸变为一个和平、民主、合作和繁荣的地区, 并宣告地中海联盟正式成立。
2010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布-“重返亚洲”[45],同年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作战部队从伊拉克撤出[46]。这发生在同一年的两件大事,让欧洲有了1956年艾森豪威尔同样有的“凯旋”感。不同的只是,当年艾森豪威尔要填补的是英法退出中东地区后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带”[47],而今天英法要填写的是美国退出后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带”。
2011年初,“茉莉花革命”由突尼斯在中东地区如火如荼铺开。值得体会的是,与19世纪初在拉丁美洲和20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广泛爆发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内容相反,那时运动的矛头所向多是亲近欧洲的政权,这次“茉莉花革命”动荡矛头所向多是亲美的政权。2011年2月11日,执政长达30年,曾经给美国以色列政策予以相当帮助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抗议声中黯然走下政治舞台。与20世纪50年代埃及变局导致美国控制地中海南岸的后果一样,2011年的埃及变局也使欧盟的力量在北非的影响有了巨大扩展。
美国人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9月13日,曾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伊斯兰事务顾问达丽娅。穆加赫德披露说:美国政府本不希望埃及发生革命,认为穆巴拉克的存在更有利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和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和稳定。穆加赫德指出,尽管穆巴拉克早已经成了阶下囚,但直到现在还有许多美国人认为穆巴拉克是一个很容易打交道的人,他在台上更符合美国的利益,另外,当时美国政府认为穆巴拉克的儿子贾迈勒会接班,他接班后埃及的政策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现在美国很难对埃及新政权起多少影响作用。[48]
但欧盟并没有因小胜而止步,它还要从中东政治动荡中继续扩大战果。2011年2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就中东地区局势发表电视讲话,表示:眼下地中海多个国家出现局势动荡,现在正是重建地中海联盟、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3月1日,法国新任外交部长阿兰·朱佩在就职讲话中为法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外交方向定下基调,将重建地中海联盟、强化欧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强与新兴国家伙伴关系和促进非洲发展作为法国外交的主要目标。[49]
但是,对世界治理曾有过丰富经验的欧洲人明白,完成这样的任务,仅靠“笔杆子”是不行的,对于那些不愿接受联盟“招安”的非洲国家,还需“枪杆子”的敲打。这样,在众多与欧盟“不和谐”的非洲国家中,利比亚便合乎逻辑地成了埃及之后欧盟进军地中海南岸需要用“枪杆子”解决的目标。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卡扎菲在西方人眼中“表现”得不够好吗?
我们只要看一眼地图,就能明白这与卡扎菲表现没有大的关系。利比亚对于欧盟进入北非有着非常的地缘政治意义。利比亚地处北非中段,东接埃及,西连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控制利比亚就控制了突尼斯;控制了突尼斯就控制了以西西里岛为跳板欧洲进入北非的最近通道,由此也就通过意大利将欧洲与北非连为一体:东可控制埃及,继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西可通过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与法国和西班牙南北呼应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历史上的古罗马文明就是从这里突入北非,同样也是被从这里出发的汪德尔人毁灭的。历史的经验是,没有利比亚,就没有欧洲控制的北非;没有北非,就没有地中海;没有地中海,已统一的欧洲就是泥足巨人。
17世纪初,莎士比亚将“生存还是毁灭”[50]的问题摆到已来到世界新文明门坎的英国人面前,现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再一次摆在欧洲人的面前。这次接手北约并出兵利比亚即是对欧盟50多年卧薪尝胆推进的统一成果的总考验。美国已经放手北约,欧洲一旦在英法的带领下,以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胆气——哪怕是部分——拿下利比亚,那美国人也会品尝到1956年英法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被逐出北非时的那种失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