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有一种观点认为,新上台的普京会进一步加强控制,更加压制民众,向集权化发展。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一是普京不能忽视在这次大选过程中民众要求推进民主政治的强烈诉求;二是虽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还不能说完全定型,但经过20年的转型,大致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框架,今后更大可能朝着现代化政治体制方向发展;三是从国际条件来看,普京如进一步走向集权,不推进民主政治的改革,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难以融入国际社会,从而亦会影响俄罗斯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这是“梅普”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目标。全面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内容。政治现代化主要是要使俄罗斯公民感到自己生活在民主国家并享有充分的自由。经济现代化主要问题是要解决俄罗斯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而实现这种转变将是十分困难的,会遇到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梅德韦杰夫在《前进,俄罗斯!》一文中说:“除了少数例外,我们的民族企业没有创新,不能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物质产品和技术。他们进行买卖的,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天然原料或者进口商品。俄罗斯生产的产品,目前大部分都属于竞争力非常低的产品。”俄罗斯“依靠石油天然气是不可能占据领先地位的”,“再经过数十年,俄罗斯应该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她的富强靠的不是原料,而是智力资源,靠的是用独特的知识创造的‘聪明的’经济,靠的是最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出口。”
为此,梅德韦杰夫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在高效节能技术、核子技术、航天技术、医学技术与战略信息技术五个战略方向展开工作,并在莫斯科近郊科尔科沃建立类似“美国硅谷”那样的高科技园区,被称为俄版“硅谷”。
实现上述转变的必要性十分明显,但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俄罗斯现代发展研究所所长伊戈尔·尤尔根斯指出:俄罗斯“现代化、摒弃原料经济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过程过于缓慢”。(〔俄罗斯〕《俄罗斯报》,2010年4月14日)之所以缓慢,有多种原因。
第一,俄罗斯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目前只有10%的企业有创新积极性,只有5%的企业属于创新型企业,只有5%的产品属于创新型产品。
第二,与上述因素相关,俄罗斯在实行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时,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反复强调要从出口原料为主导的发展经济模式过渡到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发展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对俄罗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与现实需要。要知道,在俄罗斯国家预算中几乎90%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品,燃料能源系统产值占全国GDP的30%以上,占上缴税收的50%与外汇收入的65%。而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全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中占0.2%都不到。
第三,设备陈旧,经济粗放型发展,竞争力差,这些是老问题,又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条件下,更具有迫切性。不少学者认为,俄罗斯自2000年以来,虽然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但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经济仍是“粗糙化”即初级的经济,工艺技术发展缓慢。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索罗金指出:“俄罗斯主要工业设施严重老化,到目前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机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2%—3%,对先进设备供应国的依赖令人堪忧。”俄罗斯早在2003年—2004年已有60%-80%的生产设备老化。
设备不更新,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俄罗斯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转型20年来这一状况并没有改变,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减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俄罗斯与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双边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2001年的24.9%下降到2010年的4.1%,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2.6%。俄罗斯连重点发展的军工产品质量也难保证。2011年7月13日,梅德韦杰夫总统怒批国产武器是“废物”。2011年7月10日,俄罗斯发生了沉船事故,第二天一架安-24客机出事,半个月以前一架图-134客机出事。俄罗斯交通设施大部分还处于苏联解体前的水平。以上情况说明,研究俄罗斯经济现代化进程时,不充分考虑设备老化问题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投资不足。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大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部门的投资。梅德韦杰夫总统成立了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并确定了国家经济现代化与技术革新的优先方向,这涉及到医疗、信息、航天、电信、节能等领域。发展这些领域都要求有大量的投资。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学者认为有三种选择:首先是优化预算支出;二是让石油天然气企业为代表的国家自然资源垄断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三是调整税收政策,减轻高新产业区的税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