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林:我国GDP面临的隐忧(2)

朱高林:我国GDP面临的隐忧(2)

二、我国GDP的出路和对策

由上可知,我国GDP经济总量虽然达到世界第二的规模,但是我国GDP的经济质量较低。中国可以说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那种外延式、粗放型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之路,提高GDP的层次和质量,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是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端正经济发展目的。我们发展经济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GDP,而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否则发展经济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干部政绩进行考核时,以GDP论英雄,导致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节能环保、就业、收入增长等民生问题,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新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形成一种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导各地政府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下工夫,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喜的是,当前不少省份已开始主动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强调发展质量。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建设“幸福广东”,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等等。只有端正了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更具发展后劲。

二是建立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降低GDP的生产成本。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一般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行政性管制与定价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根源。目前我国土地、矿产、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以及一些重要商品与服务没有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不仅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助长了企业和地方政府低成本扩张的能力。长期偏低的生产要素价格,使我国大多数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就能获得高额利润,根本不会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提高科技、改善服务和加强管理上。因此,我们必须推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配置要素资源,增大企业生产成本,变资源短缺的压力为自主创新的动力,使企业从原来一味进行数量扩张转变为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管理效益,从而增强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我国GDP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是加快自主创新机制建设,提高GDP的内在质量。一要克服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多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家或政府官员热衷于技术引进,不注重消化吸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否则,一味引进,既浪费了资金,又受制于人,永远也长不大。今后,坚持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科技再创新,应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的途径。二要坚决改变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太低,原因在于科研界与产业界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很多研究人员搞科研的目的是评职称,与企业追求目标不同。因而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成为跑在不同道上的两匹马,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出现了障碍。今后要加强产学研一条龙建设,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职称评审与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促进更多的专家、教授投入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去,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三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严格实施有关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的知识保护制度,杜绝“搭便车”行为,让权利所有人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趋于相等,激励人们进行科学创新。四要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要广泛宣传一批献身科技事业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鼓励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营造一个人人爱科学,人人争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自省地看待自己,在世界一片叫好声中,千万不能头脑发热。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还很漫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国还不是一个世界性强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只有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历练过程,中国才能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根本转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