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民“理想主义”的法治实践者(4)

王振民“理想主义”的法治实践者(4)

首先被提上日程的是学院的硬件设施建设。借助各方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国内法学院中第一个建立起独立的教学大楼,率先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独立的办公室,并建设了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等教学设施。王振民认为,作为文科院系,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图书馆。现在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图书馆,依然是国内最好的法律专业图书馆之一。

老清华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有大师”。王振民也将其贯彻到了法学院的师资建设中来。他认为优秀的师资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院要认真对待每一位老师,认真处理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好服务工作。他借用民商法的术语说,大家相互之间是特殊的“合伙”关系,都是法学院的“合伙人”,对法学院的发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如今的清华大学法学院有教师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有的还是知名的法学大家。教师中,在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6人,获得硕士学位的7人,83%拥有海外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经历。据说这个比例在全国法学院中是最高的。去年10月,清华大学又用清华校友、知名法学家梅汝璈的名字设立冠名讲席教授职位,从美国引进了精通十多种语言的法学大家冯象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可谓求贤若渴。

如今,清华大学法学院已经培养出毕业生近5000人,有很多已经在国家法律、经济、涉外、政治和社会各领域崭露头角,王振民为自己的弟子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自豪。目前清华法学院在校学生已达1500人左右。

王振民经常勉励学生们说:“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的定位不应该只是将来找一个饭碗,而是要找一份事业,一份可以为之终身奋斗、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业。”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广泛吸纳知识。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致力于完善教学方法。他说:“大学的基本价值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培养有知识、有教养的‘完人’。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下功夫琢磨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当成精品来培养。”

从当年不自觉地与法学结缘,到后来将法学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王振民一直脚踏实地、坚定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探索和实践着。

“中国的希望在法治。”这是王振民坚定不移的信念。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