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黄岩岛是块“试金石”吗?

宋晓军:黄岩岛是块“试金石”吗?

5月3日,菲律宾外交部长罗萨里奥在华盛顿传统基金会发表演讲时表示,美国会在2012年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从1500万美元追加到3000万美元,而2011年这个数字是1190万美元。菲律宾外长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的当天释放这一信息,显然让近一个月来紧盯“中菲黄岩岛对峙”的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意图产生了深度怀疑。那么黄岩岛到底是不是美国延续其“大国传统对抗逻辑”的一块“试金石”呢?

追溯美国与菲律宾的关系,不仅十分遥远,而且有多个时间节点,但其中涉及“黄岩岛”与“美国”这两个关键词的时间节点,却是1999年6月。1998年,美国共和党控制的参众两院终于做出了将1986年后一直下降的军费开支提升的决定。支撑这一决定最主要的理由,是1995~1996年发生的台海危机。简单地说,这是美国在“冷战”后将俄罗斯削弱到一定程度后转而“收拾”中国的一个战略转折点。也就是在1998年,美国与菲律宾政府签署了《部队访问协议》(VFA)。1999年6月1日,VFA经菲律宾议会批准后正式生效。也就是在同年同月,菲律宾教育部出版的地图上将黄岩岛划为菲律宾领土。虽然1999年6月生效的VFA只是美军以反恐名义向菲南部城市三宝颜派驻少数军事顾问,但由于当时美国重返亚洲的目标是中国,所以逻辑上菲律宾政府必须将黄岩岛所谓的“主权问题”扯进来。事隔13年,当奥巴马政府再次高调宣称重返亚洲时,菲律宾再次拿黄岩岛“闹事”,这与1999年的“闹事”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菲律宾出现两支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属菲共领导的新人民军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虽然这两支反政府武装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但均属于上世纪70年代后菲律宾历届政府的“麻烦”。对此菲律宾历届政府基本交替采取“军事围剿+经济赎买+和谈让利”的组合措施,以打击和瓦解这两支反政府武装及其民众基础。有意思的是,每当美国以菲律宾为起点重返东亚时,菲共领导的新人民军的威胁就更突出。根据蓝德公司2000年的报告透露,1999年11月美菲高级军官的会谈内容显示,在1999年6月VFA生效后,菲共不仅与政府中断了谈判,并增加了袭击活动(当年菲军方评估武装人员从几年前的5000人左右增加到了9000人)。因此当时菲军方认为,菲共领导的新人民军的威胁更大,为此要求美国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13年后如出一辙的是,在2011年11月菲共与政府谈判终止后在腹地省份的袭击活动明显增加,与此同时,菲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第27轮谈判也取得了进展。由此不难发现,美国借助菲律宾重返亚洲的战略与菲律宾国内的威胁之间,在强度上有一个同向增加的规律。事实上,在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菲律宾美军基地注入最大一笔13亿美元的投资后,菲军方评估1986年菲共领导的新人民军的威胁达到了最高峰(武装人员增长为2万人左右)。这正是美国既想利用菲律宾而又难以控制菲国内政治生态的纠结之处。这一点,在2012年4月初美国国会报告(其中强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不适用南沙诸岛)和希拉里在美菲“2+2”会议后对记者的谈话中,已得到了证实。换句话说,在“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背后,有明显菲现任政府借助美国重返亚洲索要军事资源解决国内威胁的意图。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很难论证黄岩岛就是美国延续其“大国传统对抗逻辑”的“试金石”,那么到底什么是那块“试金石”呢?从美国在东亚的军事资源配置、驻军和近两年来对东亚国家对华的政策变化等因素上看,毫无疑问答案应该还是日本。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围绕着钓鱼岛的争议其实比黄岩岛的争议更具参照价值。其中的原因在于,目前至少有两个重要因素使得日本无法摆脱美日军事同盟。其一是,日本越来越严重的国内债务问题受制于美国对世界金融体系的控制;其二是美国仍在为日本的能源运输线提供安全保障。而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显然还不能让日本摆脱这两个因素做出离开“美日同盟”与中国一起搭建亚洲一体化框架的决定。至于菲律宾,鉴于其国内复杂的政治生态和至今日本仍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与中国争夺黄岩岛主权的“噪声”还会像以往13年来那样时起时伏。从这个意义看,也许钓鱼岛才是那块最终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