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从南海僵局看外交战略(4)

丁力:从南海僵局看外交战略(4)

中美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因为中国的发展不以军事扩张为前导,而强大的军力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立国之本。美国遍布世界的军事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威胁,它还维护了全球市场的安全。

中国是美国不可替代的伙伴。中国付出环境、劳工等多种代价,大量加工廉价商品出口,政府对出口产品退税补贴;大量购买美债券,入股高危企业;享有国家权力的垄断国企在华尔街上市,如同权力在国外上市;贪腐官员如过江之鲫(“过洋之鲨”更恰当吧),携巨款络绎不绝逃往美国。即使美国在一场大战中打败中国,死伤惨重,得到的战胜国待遇也不可能比现在更好。它为什么要卷入甚至挑起一场大战呢?

国家利益的交织将遏制战争——这个论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很盛行。我们今天也不能太乐观。不过,可以确定有一点:美国没有能力包围中国。在海外部署10多万军队,包围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任何一个军事天才都做不到。假如真有一个包围圈,内线的中国可以选择任何一点突破,而外线的美国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否则就会导致全线崩溃。以中美两国之间的力量消长来判断,美国没有能力长期维持一个漫长而又单薄的包围圈。美国只能与中国和平共处。两败俱伤不是美国愿意做的事情,它更愿意一本万利。

美国在中国“崛起”之际“重返亚洲”,这样做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美国已经过度扩张。这次经济危机动摇了华尔街和美元的信用,只因为其他货币的竞争力还不够强,美元的地位才勉强维持下来。美国今后将不得不更加依赖军事力量,但在正常情况下,战争的规模大概不会超过阿富汗和伊拉克。伊朗已经是一块它难以啃动的骨头了。

与美国相反,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的过度扩张,为维稳付出巨大代价。在国内拆迁、重建已经闹得不亦乐乎,有足够长的马路可供每一两年挖掘一次,十多年前竣工的大楼也进入大修乃至“保护性拆除”时期。国内的不稳定等于一场低烈度的内战、一场持久的消耗战。所以,中国根本不会对外扩张,何况在国外的拆迁难度要大得多,缅甸的密松水电站就是一例。

中国曾经宣布南海为核心利益。在核心利益的排序上,领土或领海排在第二位,在政权之后。所以,这样的主权宣示不算特别强烈和强硬,为今后的谈判留下余地,显示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我们可以做什么?

中国在南海九段线之内的政策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搁置争议”的必要条件是“主权在我”,否则就不可能没有争议。不承诺中国的主权,未经中国批准和参与,任何其他国家九段线之内的开发都是非法的,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国保留用武力驱逐的权利,并可能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个政策必须得到行动的坚定支持,否则只是在众多的空洞口号中又增添了一个,失信于人。

在南海,周边国家要求主权和经济利益,而外部国家则要求自由航行权。在南海周边国家中,只有中国有能力保证航道的安全——至少是目前最有能力接近这样做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对所有国家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权做出坚决承诺,那么,中国治下的南海将符合各外部国家的利益。它们应该知道,一个陷入激烈争夺的动荡的南海不会给任何相关国家带来好处。

为减少对中国扩张的担忧,中国还应宣布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只限于目前的领土和领海主张;而且,一些领土和领海争议可以谈判,可以做出妥协和让步——当然是有所交换。

在达成协议和妥协之前,中国将在九段线内照常捕鱼采矿,在未被他国占领的岛礁上宣示和行使主权。已经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小岛孤悬海外,非常脆弱,极其依赖后勤供应,不用攻击便可拿回,如探囊取物。中国无须刻意回避冲突,甚至可以在适当的机会,对适当的目标偶一为之。不过,目前中国没有必要对菲律宾大动干戈,对这样一个弱小国家,胜之不武。

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如果中国在看到自己不便的同时,也能够对各国的难处和要求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外交的空间必将扩大很多。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