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中国文化

核心提示: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禅宗的核心观念和终极的追求,把佛教的“空”和中国老庄的“无”结合在一起,从寻求自心转向了寻求心灵的空灵境界。

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跟大家讨论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化”问题。我要先说明一点,从一名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我和禅宗爱好者以及信仰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爱好者和信仰者就好像是在前台看戏的观众,它是把戏当做真,然后跟台上的演员同悲共喜,跟他一起投入感情。历史学家要看的是一个真实状态,也就是说要去后台看演员卸了妆以后不那么亮丽的状况。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讲禅宗,可能略略让人有点扫兴。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状况。

在历史上,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使得中国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看,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相对于理性思维方法而言,是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禅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甚至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可以说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在英文里面,禅宗的“禅”不叫做禅,叫做“zen”。这是因为最早把禅宗的思想和文化传到世界的是日本人,日语里面“禅”念“zen”,所以英文里面很多都是写成“zen”,而不是“chan”。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拙把禅宗带到了西方。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书,引起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重视。但是禅宗真正在世界上流行开来,跟上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的文化变迁有关系。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出现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在西方对自身文化强烈置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很多人认为禅宗能够给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缓解焦虑和紧张。是一种可以带来生活改变的新资源。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禅宗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全世界的。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禅宗

    我们先从两首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偈语说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明镜说法”。在唐高宗的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姓卢,拜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门下。弘忍禅师门下有很多的学生,当他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时,他就要求众弟子,谁想继承他的衣钵就写一首诗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有一个叫做神秀的弟子,就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话浓缩了佛教的一个根本的道理。就是:心灵就像一面透明澄澈的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不想让外在的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打扫和擦拭这面镜子,让它保持干净。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写的非常好。可是这个卢行者听了以后就说,好是很好,但是不够彻底。他不会写字,就求别人帮他代笔,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按照大乘佛教中的道理,智慧本来就不是树(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心灵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因为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尘埃它也是虚幻的,所以既然尘埃是虚幻的,你擦拭什么呢。这两首诗差别是很大的,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的流派,就是北宗和南宗。卢行者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因为神秀的根据地在现在的洛阳一带,而后来慧能到了广东。所以,以神秀为领袖的宗派叫北宗,以慧能为领袖的叫南宗。后来南宗占了上风,成为禅宗的主流。

为什么说这两首诗代表了两种禅宗思想呢?首先我们来看神秀的那首诗。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的人心是佛性,清静的佛性像明镜一样,但是明镜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如果以这个为前提的话,佛教的修行就是必须的,就必须得“苦苦”的修行,要非常认真的宁心入定。就是凝聚你的心力去进入禅定的状态,要非常注意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清净境界。因此,坚持修行,遵守戒律,以及禅宗祖师的开导和经典的阅读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从人到佛的这个修行过程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叫渐修,就是要渐渐的,缓慢的进入一个超越的状态。

慧能写的这首诗就不一样了。慧能说智慧不是树,心灵也不是镜子,佛性本身就是清静的,根本没有什么尘埃不尘埃。所以人心本来就是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此岸就是彼岸。关键是你能否在一瞬间领悟到这个道理。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个道理的话,你一下子就能够从此岸到彼岸,从人心到佛性。所以这个时候修行不需要了,经典的研读不需要了,苦苦的遵守戒律也是不需要的。所以慧能门下经常讲,在一切地方,行、住、坐、卧,都是凭你自己的内心,这对于人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因为它这种修行过程是非常轻松的,这个就叫顿悟。这是与神秀北宗的观点截然相反的。

按照北宗的说法,佛教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修行、入定都是很必须的。据说神秀在一百多岁去世的时候,给他的学生留下三个字:屈、曲、直。它的意思就是:人的修行过程就要像蛇一样委屈自己。蛇弯弯曲曲的,但是为了修行要钻进一个直的竹筒里。大家都知道,蛇装进直桶里时身体就被拉直了,那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所以按照北宗的说法修行就是痛苦的,所以佛教的存在,佛寺的存在,佛教戒律的存在就是必须的。但是按照南宗慧能的说法,既然世界是虚幻的,你为什么要去为这一个虚幻的世界付出你的心力呢?所以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水无占月之心,月无分照之意”。意思就是月亮投影在水上,水面映出了月亮,但是月亮并没有心思要把自己放在水里面。水也不是有意映照出月亮。这只是一个因缘巧合。因缘巧合构成这个世界,大家还会以为它是真的吗?所以在这个时候修行也好,戒律也好,坐禅也好,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两首诗就代表了他们南宗和北宗,印度禅和中国禅之间非常大的分别。因为印度禅是一个需要苦苦打坐、修行的方法,而中国禅是教人迅速的进入超越境界的人生哲理。   

这就是我讲的“明镜说法”的不同意味。按照北宗的说法,明镜就是内在人心,他可能是清静的佛性,但是避免不了外在灰尘的污染。所以你要宁心入定,常常擦拭,让他保持永远的明亮。所以修行需要经典指导、祖师引入,团体监督,戒律维护,这是传统的佛教。来自印度的佛教就是这样一个修行观念,也是北宗禅的一个基本思想。这是神秀的思想。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法有我空”,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是我内心要做到沉静。但是按照六祖慧能的思想,明镜就是内在人心,他是永远清静的佛心。至于什么灰尘、黑云,这是镜子里面映出来的虚幻的假象。无论你擦还是不擦,佛性永远是清静的,就像明镜始终是明镜。所以可以自己觉悟甚至是顿悟,这是慧能的想法。

那么到底慧能和神秀产生了这样的分歧之后,事情怎么样发展下去了呢?据说五祖弘忍是非常开明的。他认为慧能的说法更加的彻底。所以,他半夜三更时,悄悄地把慧能招到房间里面来,给他讲解《金刚经》。然后把象征着传授佛法的权力的袈裟和一个钵传给他。衣钵就象征着佛法的继承人。但是弘忍又跟他讲了一段话,说自古以来,“传法命如悬丝”,非常的残忍,所以你赶快跑。传说慧能得到这个衣钵后,就连夜渡江往东走了。一路上经历了很多的风险,确实有人追杀他。然后一直跑到岭南,在五岭一带一直住了16年。之后,他到了广州。有一个法师叫印宗,在广州的法性寺讲《涅盘经》。《涅盘经》是佛教一个很重要的经典。慧能在人群中听法。这时风吹得寺庙里面的幡飘动。印宗法师问底下听法的弟子说,大家看这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底下的弟子有的说风在动,有的说是幡在动。这时,慧能挺身而出,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心自动。印宗法师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讲的,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马上下座请他上堂说法。慧能从此在法性寺正式出家成为禅师。后来法性寺改名叫光孝寺。后来慧能又到了韶州的南华寺去进行说法。在南华寺说法时有很多官员和民众来听,甚至包括韶州刺史都来过。

    这些传说,在我们历史学家看来,都是为了证明慧能禅师的伟大。为了构造他们光荣的历史,编造了很多很多故事。实际上很多事情充满了谜团。而这些故事真真假假,所以需要我们重新梳理。从胡适之先生一直到现在,历史学家都在试图探索禅宗历史的真相。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达摩老祖是禅宗传说中在印度的第28代、到中国来的第一代祖师。他有一个最有名的故事。他跟梁武帝对话,梁武帝问他,站在我面前的是谁啊,达摩居然回答说我不认识。梁武帝说你看我做了很多好事,有没有功德啊,他说没有功德。梁武帝被他搞得稀里糊涂,觉得他没意思。而达摩也觉得梁武帝不是一个有慧根的人。他摘下一片叶子,做成一条船,渡江北上了。到了北边的少林寺,去达摩洞里打坐,面壁九年,把影子留在了墙壁上。从历史角度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事儿。因为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比梁武帝时代早的多,是刘宋时代。而且后来传说达摩留下一只鞋,自己真身回到印度去了,这也是传说。历史学家考察的结果是:达摩有可能在北方因为他的身世影响比较大,被流支和光统法师下毒害死了。这说明禅宗早期的历史是充满了血和火的历史。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