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武:政府改革踏上“破冰之旅”

唐任武:政府改革踏上“破冰之旅”

近几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断强调“改革”。今年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政府改革”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的政府改革已然起步。

“政府改革”呼之欲出

1978年中国从农村经济体制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以后逐渐推进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并由此带来了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变革。这种循序渐进、温和推进的改革,不断扩大新因素的增量,逐渐以新代旧,是一种“增益型”改革,因而很快得到社会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是一种稳健和安全的改革模式,因而也是成功的模式。所以,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催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巨大变化的改革动力已经出现惯性疲劳,中国改革已经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步入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相互交织、盘根错节,改革的“增量”和“存量”形成联动的复杂阶段。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社会矛盾愈益复杂凸显,而且还积累了大量新问题、新矛盾,诸如官民矛盾、劳资矛盾、贫富矛盾、由征地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由流动人口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由对以往历史遗留问题的“倒找”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等,皆有上升扩大的可能性。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倒逼“政府改革”来临。中国需要启动新的、具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改革作为引擎,才能可持续发展。

政府,是当今中国社会一切矛盾的聚焦区,政府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现在,人们越来越期待能够克服现有改革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分散化、表面化、简单化缺陷,更全面、更深入、更科学地制定政策制度,能够超脱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之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与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范围地形成改革动力的政府改革。可以说,在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获取方面中国已经和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优越的制度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需要克服制度创新疲劳症和充溢社会的“精神懈怠症”,需要寻找继续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新的动力源和引擎,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充满活力的制度保证。因此,以政府改革、体制创新为龙头的制度创新,势在必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不断强调改革。今年的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政府改革”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政府改革”需顶层设计

社会矛盾倒逼型的政府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深水区,与过去改革相比,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

首先,改革共识形成的难度较大。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社会整体利益结构要进行全方位调整,社会各个群体的经济位置和社会位置要重新洗牌。在社会利益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改革过程中,此群体的利益增进,往往意味着彼群体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各群体之间现在已经形成了某种非互惠互利的局面,以往那种参与改革者皆为赢家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其次,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大。政府改革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某些利益集团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拦,这无疑增大了改革阻力。再其次,改革的弹性空间相对较小。由于社会矛盾造成的广泛压力的存在,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改革失误的包容空间大幅度缩小,尤其是允许政策试错的空间在缩小。政策一旦有误,很快就会形成直接的现实负面影响,进而使得相关社会群体产生不满。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