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总统谈恋爱:奥巴马既热情又冷漠(2)

与美国总统谈恋爱:奥巴马既热情又冷漠(2)

核心提示:近日,《华盛顿邮报》资深编辑David Maraniss在新著中首次披露了奥巴马青年时代的两位女友身份。在书中,奥巴马前女友吉纳维芙·库克首次公开其恋爱日记,并展现自己眼中的奥巴马形象:一方面成熟、热情,懂得甜言蜜语;另一方面又冷漠,让人难以深入了解

地下情

在奥巴马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中,他写道:“我在纽约时曾爱过一个女人。她是白人,有深色的头发和绿色的双眸,声音柔细。我们约会了一年左右,在周末,有时去她家,有时在我家。你能体会那种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那种感觉,仿佛天地间只有你和她,隐秘而温暖。你们用只有彼此能明白的语言和习惯交流,这就是恋爱的感觉。”

在书中,奥巴马甚至晦涩到没有给前女友一个化名,对她的称呼只是“一个女人”或者“我的朋友”。当选总统以后,一次在白宫接受采访时,奥巴马承认虽然吉纳维芙是他在纽约时的女朋友,但他的回忆录中描写的则是他女友们的“集合印象”,这其中包括和吉纳维芙分手后在芝加哥交往过的女孩。

吉纳维芙·库克的父亲迈克尔·J.库克是澳大利亚的外交官,母亲海伦·伊比森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出生在墨尔本的一个银行世家。父母在吉纳维芙十岁时离异,随后母亲改嫁美国声名显赫的Jessups家族。在吉纳维芙与奥巴马的交谈中,她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奥巴马为她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她认为自己和奥巴马才是一个世界的人,而父母和继父的社交圈并不适合她。“和巴拉克一样,我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吉纳维芙说,在奥巴马身上,她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自己。但她同时能感觉到奥巴马的谨慎、敏感和距离感,好似一层面纱蒙面,无法洞悉其最真实的内心。吉纳维芙在日记中写道:

1984年3月22日 周四巴拉克还是让我着迷,但在他外表之下有这么多把守着的秘密,无从触及。”

1984年5月9日 周三他实在是太谨慎,太谨慎了。他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非常宏大的愿景,却苦于难以付诸实际。想要飞,还尚未起飞,却已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吉纳维芙从母亲的公寓搬出来以后,他俩就基本上在奥巴马的寓所约会,但双方的感情却没有持续升温。单方面陷入热恋的吉纳维芙常会情不自禁地向奥巴马表达爱意,当她对他说“我爱你”时,他却从来不说“我也爱你”,只轻描淡写地回复一句“谢谢你”,好像他只是对某人的倾慕之情表示感激。因此,吉纳维芙经常感到自己并不是奥巴马眼中的“理想恋人”。

这段关系仍然只是在地下缓慢地进行,不温不火,奥巴马并没有想要把他们的关系公开化的意思。“大部分时候他不沾染烟酒,他是个十分克制自己的人。”吉纳维芙说。

和吉纳维芙交往的这段时间,跑步仍然是奥巴马的兴趣爱好之一。有时他们也会一起下厨做饭,奥巴马喜欢做从朋友那儿学来的姜汁焖牛肉,他还喜欢按祖父教给他的做法来制作金枪鱼三明治,在馅料里加点儿小茴香,香气四溢。吉纳维芙送给他一本《下厨之乐》作为礼物。他们会一起读读书,交流读书心得。有一段时间,他们钟情于阅读以玛亚·安琪萝、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为代表的黑人文学。

自父亲去世后,去肯尼亚的想法就一直萦绕在奥巴马心头。他告诉吉纳维芙,他想去肯尼亚见见他的亲戚。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梦,梦里父亲对他说:“巴拉克,我一直想告诉你我有多么爱你。”奥巴马自传标题的灵感即来源于此。

吉纳维芙到现在还记得奥巴马从那个梦中醒来的早晨:“我记得他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从梦中醒来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梦,好像着了魔似的。”

奥巴马渴望在内心寻找到真实身份的归属感,所以善解人意的吉纳维芙会经常和他探讨种族问题,并鼓励他执著地寻找下去。他长着一张标准的黑人脸,可是他又屡次对吉纳维芙诉说自己其实完全是白人的内心。“他如此纠结于种族的诉求,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骗子,黑人的皮肤下几乎没有黑人的血液。而在我看来,如果非要他选择一个种族,他会选择黑人,因为他极力想要自己表里如一。”

分手疑云

没有人知道,和吉纳维芙的恋爱经历在青年奥巴马的内心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不过最终,这段感情还是走向了终结。

在奥巴马的回忆录中,他称是种族鸿沟不可避免地致使他和在纽约交过的女朋友分手:

“有天晚上,我带她去看一出由黑人剧作家编写的戏剧。这出剧既发人深省,又好笑,充斥着典型的美国式黑人幽默。观众几乎都是黑人,每个人都大笑、鼓掌和欢呼。戏剧结束后,我的这位朋友开始谈论为什么黑人这么喜欢生气,我们在剧场门口就吵了一架。当我们回到车里,她居然哭了起来。她说她不可能变成黑人,她只想做自己,难道这还不够吗?”

然而吉纳维芙完全否认了这段经历,她只记得和奥巴马去过一次剧院,却不是看什么黑人剧作家的作品。多年以后,在一次采访中,奥巴马承认这事和吉纳维芙无关:“这事发生过,但不是她,所以自传里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格外小心。”

不可否认的是,吉纳维芙和奥巴马的关系在1984年秋天之后变得越来越糟,那段同居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在回忆录里,他写道:“我渐渐远离她,我们开始有不断的争吵,当我们开始考虑未来的时候,发现种族问题侵入了我们团结而紧密的感情。”

吉纳维芙的日记也证实了这一点:

1984年12月13日 周四我们在吃早饭时又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起来。最后他说‘我知道你看我很不顺眼’,其实我想说‘不是这样’,可是我却说不出口。我当然渴望能和心爱的人共进晚餐、聊天、睡觉,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1985年3月底,吉纳维芙从第二街搬到在布鲁克林的另一个公寓。奥巴马帮助她搬家,并为自己在第八大道觅到一处住所。一开始,两人还在周末约会,但很快情况就发生变化。5月中旬,他们决定分手。吉纳维芙在日记中写道:

1985年5月23日 星期四巴拉克离开了我的生活,至少他不再是我的爱人。我曾经天真地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完全打开心门,与我‘坠入爱河’,却发现他在感情上始终没有完全投入。很明显,我无法让他彻底迷恋上我。我常常想,他真正想要的女人是什么样子?我想应该有一位开朗活泼、充满斗志又阅历丰富的黑人小姐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他。”

在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奥巴马就向吉纳维芙透露过自己“会不惜一切代价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吉纳维芙猜想他最终应该会找一个非常坚强、正直、开朗、世故的黑人女性作为终生伴侣。而她在日记中描述的这个女性,几乎就是奥巴马后来的夫人米歇尔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