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余钟夫:北京发展面临的几个重点任务(2)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期以来,北京经济怎么发展?北京产业怎么发展?空间上怎么摆布?这些问题过去纠结北京很多年。北京的产业基础是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具有外生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产业开始形成三二一结构,现在服务业已经占到75%多。今后制造业怎么办?北京的产业战略如何?需要回答,需要谋划, 报告提出了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我认为报告的发展思路是实事求是的。北京现有的三次产业结构,得之于威权体制下的首都经济模式,并不是北京工业经济自然升级后的结果,因此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的根据占比,过分强调北京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何况北京是一个城市不是一个国家,拿一个国家的产业关系比论一个城市产业的选择战略不一定适当。还有,现实来看, 北京全市各区县发展水平有差别,分工亦应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现阶段北京适当的葆有制造业,仍然有必要,也符合国家的意图,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规划的时候,提出北京可适度发展制造业。

即便我们把北京三次产业比例高级化看成自然演进结果,也不能走产业空心化的路。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我觉得主要有两条:一是实体经济不能轻易丢。美国经济就是由于长期虚拟化,脱离实体经济,造成了经济危机,奥巴马在危机初发时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要再工业化,就是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么高了,仍然在反思实体经济作用,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二是社会福利不能过高,防止社会得富贵病。福利具有刚性作用,上去容易下来难,欧美好日子过了200多年了,象欧洲的希腊,国债危机了,国家要破产了,宁可晒太阳,也不能降福利。中国古人讲富不过三代,讲耕读传家,勤俭治家,是大智慧。量入而出,勤劳实干,不光工业化时代,什么时代我看都可借鉴。

何况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应当是我们长期战略,没有实体经济,13亿人口怎么办?就业怎么办?就是全国人均GDP过一万美元了,实体经济也不能放。学理固然重要,但要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人类要生存,就得吃饭,就得种地,就要有人纺纱织布缝衣,就要生产各种产品,开矿修路,这就是实体经济。这个道理最朴素。

现在各地都拿第三产业的高比例作为发展目标,其实这是一个基于部分先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理论,要搞清把三次产业比例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发达水平的理论界限,之所以少数国家可以在价值链高端那是由于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给发达国家做低端服务,他们才能以搞服务业为主。假设一下,如果大家都发展第三产业,可能吗?总要有人搞实体经济。所以,有些理论不能绝对化。

即使北京这样的城市,还是需要有一定实体经济,就是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等,我们当然不能发展污染型产业,要环保、绿色、低炭,有些浅绿、近绿产业也是可以考虑的。布局上,大兴(包括亦庄)、顺义、房山等区,是产业重点区域。

四、预防和缓解大城市病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北京这个城市已经出现大城市病的迹象了。其实出现了也正常,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这样的过程。当然,如果能晚出现,轻度化,甚至不出现更好。重要的是,既然已经出现了,就要积极的想办法治理它,不能任由其扩大和恶化。我个人的判断,现在开始到今后5至10年,北京发展已经开始触碰城市承载底线,到了拐点时期,不容我们再等待、拖延,因此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强调发展、增加、扩张,要做一些减法,需要出台一些限制性、理性化、控制性的城市反向调节或缓解政策,否则,我们的大城市病肯定还会加重。等到那时再来解决,难度和成本太大。

现在交通拥堵已经常态化,即使平峰和周末,路上都会车堵为患,城市道路已经成了停车场,到处是车,密密麻麻,摇号只是减少每年增车速度,总数量仍然在机械增加,每年增加10万辆,其实是个不少的数目,放在一般城市是大数目,关键是摇号何处是个头?

还有就是人口,现在北京已经有2000多万人口了,澳大利亚、加拿大那么大一个国家,也就是2000多万。人头是一切城市问题的总根源,由此造成了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产品高度紧张,医院人满为患,每天象菜市场一样拥挤;银行、邮局、电讯局,任何办事的场合都排满长队;上学校、幼儿园,尤其是优质学校和幼儿园,奇难;地铁站里,每天人头攒动,太拥挤,80、90后在网上说,3D变2D了。这几年北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很大,建设很快,都因过多的人口而显得不够。

还有水、环境、空气质量问题,重点是水,北京是个资源型严重缺水城市,地下水超采已经很多年了,十分严重。

交通、人口、水三大主要问题,怎么解决。先说水,一是南水北调,再过两年就能到,但是总体人均可用水量届时增加并不多;还有海水淡化办法可用;也有专家建议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总之,水,还有些开源的办法,加之节流政策和措施可用,应当有些头绪。控车,尤其是控人口,是个挑战。应当说,一个城市基于自身自然地理条件和承载能力,通过一定民主和法律程序,适当出台一些限制性的政策,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符合道义的。但是由于北京城市具有双重性,既是北京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有些事情做起来,不像其他城市一样,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要更多一些、也更难一些,出台的政策需要更谨慎一些。这对北京城市的治理和发展,是个考验,也是我们必须直面、难以回避的重要并且有难度的任务。

五、实现发展重心适当南倾

从皇帝时代到民国时期,北京发展长期以来北重南轻。新中国建立以后,仍在延续北重南轻。建国初期国家行政中心的兴建在长安街以北,其后在中关村和五道口一带建科教区,把北京的布局重心继续往北拉。一直到上世纪1990年的亚运会和前几年的奥运会,布局重点均在北部。此外,还有北京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几个工业区,基本上也在长安街以北。

长期的南轻北重,使得北京南部科教文卫机构和设施的质量数量、商业服务业的水平、居民住宅小区的环境和质量,以及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与北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南部地区居民一直盼望这种局面能够得到改观,这种情况对于北京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利的,需要加以纠正,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奥运以后,市委、市政府转向南部地区发展,制定南部行动计划,开始向南部地区倾斜。实施南部倾斜战略,既是北京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营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从情理上来说,也是还旧账、让南北更均衡。这是一个求发展、顺民心、合规律的正确决策。实施三年以来,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永定河生态带的建设也初见成效,蓄了几个湖,建了几个岸边公园。南部三区过去三年获得的投资大大超过北三区,现在南部行动计划新版正在修订中,新行动计划将给南部地区发展带来新机会。

还有就是新机场建设,这是影响北京今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项目,也是带动南部地区发展的巨大的推进器。现在民航总局、北京市和军方已经签订三方协议,新机场申报等各项工作正在积极的推进当中。据初步研究规划,新机场最终跑道数量会达到6条,年客运量超过一亿人次,而现有的首都机场三个T,也只有三条跑道,目前国际上上最大的机场也没有超过4条跑道的。未来的新机场将是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化、枢纽型机场,与现有首都机场构成双枢纽。伴随新机场建设,将会在机场附近建设一个60万人口规模的新航城,并配建大量高水平的新的基础设施。完全可以设想,今后北京南部地区的发展将会迎来巨大的机会,南中轴将会成为新国门,南部地区也必将会成为新的国际化新区,并为北京今后10到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空间、新的增长极。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