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新国有化浪潮冲击中企 机遇风险并存(2)

拉美新国有化浪潮冲击中企 机遇风险并存(2)

核心提示:虽然拉美的国有化运动将部分欧美企业挤出,为中资企业提供了机遇,但伴随而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拉美国家新一轮的“国有化浪潮”,有意在使上世纪90年代被私有化的重要行业重新国有化,达到“重新洗牌”的目的。熟悉拉美经济变迁史的人都知道,拉美国家经济实际上经历了国有化、私有化和再国有化的过程。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经济权益,对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重要领域实行国有化政策。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国有化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包袱。

由于政府身兼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企业运转效率较低、腐败现象丛生,管理和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市场要求,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委内瑞拉国际航空公司在1990年亏损4700万美元;墨西哥最大钢铁公司成立10年累计亏损额超过最初投资额;巴西国营企业的亏损额甚至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4%。尽管拉美国家也曾试图通过加强管理来扭转被动局面,但效果不佳。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拉美不少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债务危机。在这种大背景下,拉美整体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全面实行私有化。阿根廷第一大石油公司YPF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私有化的。

私有化的确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解了燃眉之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令拉美政府头痛。拿YPF公司来讲,私有化后公司赢利稳中有升,但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却逐年下降。公司在石油勘探和开采方面的投资也很难让阿政府满意。结果是,阿根廷作为一个产油国,石油产量逐年下降,花在进口石油上的钱越来越多。在其他国家情况也是这样,当外国石油公司赚取丰厚利润时,拉美国家却并没有获得太多好处,于是这些国家开始反思当年能源工业私有化进程,并重新走上能源工业国有化道路。

20年桑田沧海,斗转星移,经过多年私有化洗练的拉美国家再度出现回归国有化的势头,这股浪潮被视为“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新自由主义终结后带来的利益显而易见。像玻利维亚的国库就随着国有化进程的发展日渐充盈。仅以石油部门为例,在2001年和2005年期间,玻石油收入仅16.61亿美元,但国有化后的2006年至2011年间,该国石油收入达124.24亿美元,增幅达647%。

纷纷对中企收起了笑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资拉美能源、矿业和农业等领域,拉美成为中国油企投资的热门地区,中国与拉美能源合作项目已有40多个,涉及勘探、开发、炼制以及油气管道建设等领域。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和阿根廷是中国在拉美能源合作主要国家。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在拉美拥有投资。

然而,中国油企登陆拉美后,却始料不及地遭遇了国有化浪潮。国有化对于中国企业,某种意义上而言,也算是机会。

比如玻利维亚,在电力运输公司5月份被国有化后,莫拉莱斯曾反复强调,玻欢迎外资的政策不变,并承诺将保护遵纪守法和认真履行合同义务的国际资本。由于玻利维亚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此地的投资收益对国际资本仍有不小吸引力。中国驻玻利维亚使馆经商处参赞刘如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其经营体制与中国相似,从而使中玻双方企业间的合作更易沟通,玻方对我国企也更加信任。他认为,玻国有化的措施屏蔽了一些欧美企业,但为中资企业开辟玻利维亚市场创造了条件。

不过,机会背后,也是更大的难题。比如玻利维亚宣布的石油天然气国有化政策迫使中国石油公司不得不改变原有开发计划,与玻利维亚达成新的协议。否则,中国石油在玻利维亚的产权就可能被没收,甚至被驱逐出境。

而在厄瓜多尔,2005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出资14.2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恩卡纳集团的安第斯石油公司。该公司在厄瓜多尔有五个石油区的资产和开发权,日产石油8万桶,产量居南美第五位,是厄瓜多尔最大的外资企业。2007年10月12日,厄瓜多尔突然颁布总统令宣布,征收高额暴利税,将外国石油公司额外收入中的99%收归国家。尽管此后政府下调了暴利税,中国企业还是蒙受了巨大损失。

目前在能源和矿产领域,全球资源民族主义的趋势和浪潮在进一步加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资源国对外来并购者收起了笑脸,摆出一副保护主义姿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愈加艰难。虽然拉美的国有化运动将部分欧美企业挤出,为中资企业提供了机遇,但伴随而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有舆论认为,如果部分拉美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民族主义”和在制造业上的“保护主义”结合起来,未来可能会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