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贡献了什么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的地下,放置于一条长27公里的圆形隧道内。它在2010年3月正式启动后,每秒钟都进行上千万次爆炸:粒子被环形管道加速后,不断碰撞。每个对撞点上都有啤酒桶型的粒子探测器,用以采集数据。
这些数据先到达日内瓦的欧洲原子研究中心中央计算机,再分送给5个地区的一级计算机中心,然后抵达上百个二级计算机中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就拥有一个二级中心。
最终,数据进入全世界80多个国家地区的几十万台计算机中。仅CMS组和ATLAS组科学家就有超过5000位。
处于CMS核心数据处理位置的科学家有50多人,其中包括4名中国人。此外,中国人也参与了ATLAS组。寻找“上帝粒子”整个项目的中国负责人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院士。
仅在筹备阶段,大型强子对撞机就花费了来自40个国家的60亿欧元。它每运转1小时,就需要超过134万元人民币。这笔经费由参与实验的各国分担。中国在CMS和ATLAS项目上分别投入了1%和0.5%的经费。
中国部分的经费来自三家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参与建造CMS和ATLAS的单位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南京大学。
“我在2000年前后开始加入这个包括30多个国家科研人员的CMS探测器建造团队,2003年开始正式制造。”陈国明说,“中国参与的主要部分是探测器端盖上的缪子探测器,就好比啤酒桶的盖子。”
CMS探测器端盖是一个很大的系统,里面有三分之一是由陈国明所在的团队建造并安装调试的,另外还有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了触发系统的制造。
据悉,中国科研人员还承担了CMS探测器的支架研制工作,“这个支架是可以移动的,还有里面的地板、轨道等,另外探测器电磁量能器的晶体由上海一家单位研制,它在寻找希格斯子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光子就是靠这个晶体来测量的”。
看上去遥远的发现,影响将不可估量
中国对“上帝粒子”的付出,回报是可以分享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得到的数据。
目前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曾被陈和生称为“我们国家第一个大科学装置”。这个装置于1984年动工,由邓小平亲自奠基。1988年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邓小平在落成典礼上表示,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目前全球有六个顶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亚洲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日本高能所,欧洲是意大利和欧洲原子研究中心,美国则是芝加哥附近的菲利实验室以及纽约长岛的凯文实验室。陈和生表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六大机构中处于中游。
自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始,上海、兰州、东莞等地相继建设此类大型加速器,列入“十二五”规划的此类大型装置总造价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但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周长是240米,能量约达40亿电子伏特;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周长27公里,能量可达7万亿电子伏特。
陈国明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起步较晚,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真正实施此类项目,当时从原子弹研究队伍中抽调科研人员,“到丁肇中那里去培训学习,回国后成为我国高能物理领域的核心,并起到了领导作用”。
陈国明说,他自1989年就在丁肇中的实验室中学习,“开始完全摸不着头脑,直到2000年,我一直在做数据分析。”他介绍说,目前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实验数据已经被国际接受,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在探测器研制方面还有一些领域尚未掌握。
比如CMS探测器里的部分内容,另外晶体探测器也是中国科技领域的一个短板,还有微电子学也显得落后。
“这次发现中,中国人也做了很多关键的研究,贡献肯定不止1%。”陈国明说,高能物理是世界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虽然研究成果现时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还很遥远,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就大不一样。
“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第一次革命,推翻了牛顿体系,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没带来任何影响。但很快发展起来的半导体技术整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陈国明举例说,“我们现在的发现看上去也许很遥远,但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不可估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