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转型之张江样本:领导没官架子 不摆谱

上海转型之张江样本:领导没官架子 不摆谱

核心提示:丁磊再次重复了他的“市场论”作为张江的量才方法--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市场就是检验人才的唯一场所。

“选择在张江是因为这里具备动漫创作的氛围。”徐克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告诉记者。

徐是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CEO,他的办公室位于上海浦东张江软件园三期的一栋独立办公楼里,颇有LOFT办公的味道。

尽管从小在北京长大,徐克依然选择了在张江进行他的动漫电影事业,他说这里“最没有官味,创业氛围很好”。

如今,徐所带领的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动画制作类公司,员工超过千人,而张江则是其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按照官方公布的时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将迎来它的二十周年,据本报了解,到时相关部委、上海市有关高层将视察这个园区。

如同“张江男”一样,当年名为张江的浦东小镇已经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总代表着年轻和“潜力股”,如今,在张江镇问路,当地居民都会指着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向说,那里是张江。

来自北京的徐克也时不时将张江和中关村进行比较,回溯历史时,徐克提及十年前一场媒体策划的,张江与中关村的对话。在徐克看来,把发力初期的张江与已经颇有名气的中关村放在一起,让羽翼未满的张江获得了 “名牌效应”。

事实上,自从1999年,张江将其发展中心定位到科技创新之时,有关张江和中关村的话题就络绎不绝地出现。

2011年3月29日,已经升级为“一区八园”的“大张江”,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之后第三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10月,浦东新区政府官网发布了一份名为《张江园区与中关村创新发展比较分析》的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将中关村海淀区跟张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张江创新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张江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如今,张江已从63平方公里扩大到296.4平方公里,在产城融合上形成了大张江“一区十二园”的格局,园区产值已占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成。

而10年前那场讨论所带来的思考,仍在继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秉承了上海强政府模式的张江,如今将市场的力量奉为园区创新的动力。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要市场,要人才

那场被徐克提及的对话是由一家中央媒体在2002年策划的。对话中,张江和中关村的入驻企业、开发公司、管委会及京沪两地的分管市长悉数露面。

彼时的中关村被誉为“大名鼎鼎,家底丰厚”,而张江则被冠以“一夜成名,蓄势待发”,这也是“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说法的由来。

尽管刚刚经历了“聚焦张江”的集中开发,张江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仍是其最弱势之处。与中关村周围遍布高校不同,这个从农田上“硬生生”建起来的高新技术园区凭什么能够集聚人才?

时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的戴海波用了夸张的修辞形容他心里的落差,“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到处都能嗅到智慧的气息”,张江连小学都没有更别说大学。

仅仅十年时间,当年戴海波心里的落差或许可以被一串数字磨平。分析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尽管张江人才资源率(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数的比重)上仍比中关村低5%。但是在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8.1%和13.2%,张江比中关村高了4.9个百分点。海归人员所占比重,张江更是中关村的1.7倍。

报告用斜体字强调了这一数据的结论:张江集聚高学历人才和海归人才的优势比中关村更明显。

这似乎意味着,张江所主导的以产业链来迅速聚集智力资源的方式已经奏效。

另一个问题迎面而来,靠政府规划聚焦的张江,聚集其中的人才是否能够如中关村一样拥有活力?

这个问题在2002年时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最强的例证是“聚焦”两年后,张江的各项经济指标超过张江开园8年的总和。

张江的“元老”,现任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顾学励对本报记者表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捕捉新兴技术产业是上海的强项,而在政府主导下的聚焦让张江的集聚力量变得更强。

根据分析报告,张江企业的户均规模大于中关村:张江企业的户均从业人数是中关村的1.5倍,户均资产为中关村的1.6倍。

但随着张江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崛起,张江的人才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磊在2012年7月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以市场角度定义的“张江人才观”》的文章。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