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传递出的信号是,张江倡导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实践和贡献为出发点来衡量人才。
丁磊再次重复了他的“市场论”作为张江的量才方法——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市场就是检验人才的唯一场所。
除了给予人才资金、福利等奖励的“聚才计划”外,张江更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改革在于股权激励试点。
这是去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公布的“张江新十条”中含金量颇高的政策,现已进入实操阶段。按照政策的规定,参加试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可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激励方式,激发20%核心人才的创新激情。
这与上海党代会后传递出的信息不谋而合。今年5月22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中表示,对于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而言,激励人才、用好人才为关键。
“创新归根到底还是市场行为,这对上海政府的考验是改变其强政府的形象,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上海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院陈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让创新的人才能够通过制度化的、合理的分配方式顺利获得创新带来的利润。”
政府职能在于搭建平台:
要有务实的尊重市场的氛围
徐克选择张江的理由似乎很简单——全国走了一圈后发现,张江的领导最没官架子,不会“摆谱”。
徐克认为,这是源自上海文化的精细和务实,“张江看好文化创意这个要熬很久的行业”。
而在十年前的对话中,文化的潜在作用也作为一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时任国家高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的邹祖烨总结说,北京流行的是创业文化、“老板文化”,而上海则是“白领文化”占主导。
邹祖烨认为,在这种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张江产业虽已成气候,但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数量、实力和规模远不如中关村,也未出现柳传志一样的品牌企业家。
在2011年2月,丁磊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归纳张江的品牌和文化。丁磊的目标似乎要打破这种地域文化,他希望通过文化的塑造使人一想到张江,就能联想到“世界顶级的高科技的乐园、创新创业的乐园”。
而在归纳创业文化的同时,张江还在去年六月邀请虞锋、史玉柱加盟张江高科,为张江高科转型介入创投界进行铺路。
这意味着,张江加紧了从开发、服务、管理的承担者,迈入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引领者的角色。
与张江高科思路类似的,是张江在除了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以外,第四大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作为。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2011年,张江园区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716亿元。而2008年6月成立的张江文化控股公司,已作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的环境运营商、服务集成商和产业发展商。
据张江文化控股公司新任总经理任剑琼介绍,文化控股公司不仅要发起设立张江文化产业孵化器基金,而且还将出资参与募资总额在50亿元的“海通证券-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经理人已经开始在园区物色投资对象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张江文化控股公司的新掌门人,和丁磊一样,也是来自上海通用。
作为张江文化创意的代表企业的CEO,徐克希望在河马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张江能够对文化创意这样的轻资产行业,提供成本低廉的办公空间予以支持。
事实上,这就凸显了张江当地管委会的职能所在,提供企业所需要的研发、融资、产权交易等诸多公共平台,而不干涉企业具体事务。
但问题犹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商务成本,如何留在存量企业并引进更多的创新企业成为一大问题。
比如,徐克的问题亦是张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前期园区的不断成熟,后期进行物理空间拓展的过程中,获得土地的成本越来越高。
也就意味着,与在上海的其他51个文化产业园区相比,张江在土地上的优势已经逐渐消逝。
但在任剑琼看来,土地这种直接可衡量、可作价的服务不应该是张江的优势。“我们希望这些龙头企业能够在张江找到上下游的供应商、技术加工商、服务商,从而得到产业链的平台。”
这就意味着张江试图建立一整个产业体系,以吸引企业留住和进入,任剑琼表示,能够配合龙头企业发展的招商步伐和融资支持,才是今后张江文化产业园区独特的价值。“当然,在土地方面的需求,我们将会纳入通盘的考量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