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明: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2)

陈学明: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2)

造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近因又有远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前苏联某些领导人放弃甚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起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放弃甚至背叛:其一,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放弃与背叛。面临国内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发动大规模的“街头政治”甚至以暴力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关键时刻,面临国外一心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国外敌对势力对苏联进行西化、分化活动的关键时刻,前苏联领导人步步退却,竟然反复强调“我不能接受下述建议和意见,即我们需要专政,只有这种专政才能拯救我们”。当无产阶级放弃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时候,资产阶级却正在抓紧拿起这一武器向你进攻,当无产阶级放弃了对资产阶级实施专政的时候,资产阶级却趁机对无产阶级实施专政;其二,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放弃与背叛。苏联是先“亡党”而后“亡国”。当前苏联领导人宣布苏联共产党是一个“苏联公民的全民组织”之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已消亡了。而当宣布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解体之时,由于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已荡然无存,从而也不可能遭到强烈的抵制,一切是那么地“顺理成章”;其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放弃与背叛。前苏联领导人在“反对精神垄断”的旗号下,让马克思主义放弃自己的理论阵地,实际上是让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解除自己的武装。特别是前苏联领导人重新把与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的各种“社会主义”没有本质区别的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对抗和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竭力捍卫的科学社会主义。当把这种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让人们接受之时,也就是苏联共产党亡党、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亡国之时。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平静的、不带任何偏见的态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贯穿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的,是前苏联一些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放弃与背叛。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从反面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苏联的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现在有许多人把苏东剧变归结为斯大林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所犯下的错误,认为是斯大林所建立的那种制度为以后的苏东剧变种下了“祸根”。这一说法有一定根据,正因为这一说法有其合理性,才为当今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加以改革提供了客观必然性。问题在于,离开了前苏联某些领导人的背叛和西方资产阶级政要的颠覆,单纯地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错误中来寻找苏东剧变的根源,肯定是片面的。再说,就是对斯大林的错误也必须要加以具体分析,斯大林之所以犯下了这些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遵循”而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后不久的南巡讲话中曾经针对把苏联解体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偏见,说了这么一段话:“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惶失措,不要认为社会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的这段话气吞山河、鞭辟入里,正如他所言,把苏联解体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失败了,没用了,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目光如豆,“哪有这回事”!

第三,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在晚年对自己原先的理论做出过许多修正,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已放弃了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不是宗教教义,他们也不是如宗教的开创者那样的“圣人”,他们绝不是如一些宗教所描绘的那样,在某时某刻突然“大彻大悟”,一下子推出了神圣而完善的拯救人类的教义。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家,他们的学说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他们创造自己的思想体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样,我们便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他们的理论观点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说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问题在于,他们在后期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观点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之时,是不是建立在全盘否定原先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期有没有放弃《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连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后期也已放弃了原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抱住这一学说”不放。国内一些学者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国内一些学者常常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所写的7篇序言为根据,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期已放弃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我们就在这里首先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7篇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所做出的修正和说明是一些什么样的修正和说明: 其一,他们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有些观点进行了修改。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虽然已有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问题在于,因为他们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实践,从而他们当时不可能具体说明无产阶级究竟如何对待旧的国家机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特地指出要用“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这一“实际经验”来修正《共产党宣言》中这一“已经过时”的观点;其二,他们要求在实际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原理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明确指出其中的个别观点已经“不适合”和“过时”。他们在《共产党宣言》第2章的结尾处,提出过共产主义革命必须采取的10条措施,他们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其三,他们对在《共产党宣言》中个别表述不够确切的地方加以完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表述显然是不确切的,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转引这句话时于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了一个括弧,在括弧中他写道:“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其四,他们把依据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而获得的新的理论成果补充进《共产党宣言》之中。《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非常关心俄国的革命运动。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他们在阐述俄国应如何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之时,提出了应当怎样看待俄国农村公社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