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金融热点及展望

核心提示:国内经济面临的第一个长期挑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出口、投资两架马车必然走向弱化,经济增长只能依靠消费,其核心部分是居民消费。长期以来我们的宏观政策并没有真正关注就业优先的目标。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主线一定是逐渐依靠消费拉动。银行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未来几年会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善。

今天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二是金融运行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多层次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与当前各个地方的金融综合改革实验试点密切相关的;三是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面临的长期挑战。

宏观经济面临的长期挑战

关于宏观经济面临的短期挑战我不想说太多,重点想谈一下长期挑战的问题。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最主要的长期挑战,是认识当前各项经济改革的出发点。

第一个长期挑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这是国内经济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

所谓的动力问题就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共同拉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三驾马车中我们长期依靠的是其中两驾马车:一个是出口导向,一个是以政府投资所拉动的整个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

现在,之所以动力问题是个挑战,背后的原因是,过去非常强劲的这两驾马车慢慢的出现了问题。

一个是出口。出口在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前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预期地会逐渐弱化,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和判断。一方面,自从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个国家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逐渐有所抬头。这与本世纪初的贸易自由化倾向呈现出一种反向的变化,也就是说全球的贸易环境在恶化。另外,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需求不振的状况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是外部的两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内部的因素。当初,中国提出出口导向,借鉴的主要是亚洲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特征。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像中国这样大型的经济体是很难长期依靠出口导向来拉动经济的。真正在出口导向上做得相对比较成功的还是一些小型的经济体。大型经济体主要靠出口的话,就会必然给它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过去我们认为是重要的财富、而现在却认为是责任和问题的外汇储备问题。

另外一个是投资。投资的背后反映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顾名思义,就是现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个一个的城市圈和城市带,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房地产等投资项目的不断新建。正是这种城镇化进程拉动了投资,进而又支撑了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按照现在我们的判断,中国城镇化进程所支撑的高投资增长,很可能在未来8到10年会逐渐弱化。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城镇化可能进入一个相对饱和的状况,就像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在整个国土上很难见到到处是工地的状态了。这个背后是什么?是投资的拉动在弱化。

因此,未来7到8年,最多10年,随着出口、投资这两驾马车必然走向弱化,经济增长动力只能依靠消费,这也是任何大型经济体所依赖的一个基本元素。消费是指国内的消费,其中的核心部分又是居民消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在“十二五”期间甚至到“十三五”初期,由于有高投资的支撑,可能还不会出现大的问题。2020年左右,假设中国经济不能够完全转向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很可能会迎来一场深刻的危机。

第二个挑战是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

这里,我想提一点和以前教科书或主流观点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或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概念这些年谈的比较多。从长期来看,过去的这种资源密集型、环境不友好的发展方式肯定会表现出巨大的弊端。换一句话说,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来改变这些状况肯定是合理的。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短期来看,要想不付成本地从资源密集、环境不友好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步跨越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在现在谈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分强调所谓的低碳、碳排放等因素,这不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所能够解决的。就西方发达国家来看,虽然他们现在更加强调资源友好、环境友好,但历史追溯到他们的工业化中期,即使具有现有的技术手段,这一阶段也是难以轻松跨越的。所以,我觉得目前谈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一分为二地看,因为一部分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是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时不可避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在强调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行政性命令的极端。比如,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能耗目标,拉闸限电,甚至影响到居民正常的生活。这同样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挑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经济结构优化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谈了很多年,但现在看起来相关的一些经济结构问题还是越来越严重了。

一是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仍然严重不足。从上世纪末,我们就经常拿三大产业在国际上进行比较,但直到现在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比重还是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很多省份提出跨越型发展或者叫转型发展等口号或概念。但在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具体沟通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脑海中想到的还是以大型工业项目、建设项目为主。因为对于现有的这一套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只有这种大型项目才能够在短期内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而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更多的是有利于居民生活、居民福利的改善,但短期内对政府的财税、对集中的大批就业,起到的作用不如一两个引进的大项目明显。

当然,在三大产业的内部也有问题,比如第二产业的内部仍然是缺乏高端产业。之前我有一个研究关注近十几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现之前非常重要的用于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经常提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动力里,我们过于偏重的是城镇化,而对于工业的升级改造、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关注还是相对不足的。这就导致一个产业的内部也没有实现优化升级。

二是产业结构问题。比如,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创造条件来激发农村区域的产品消费潜力。虽然现在国家采取了一些如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等政策,但这么庞大的一个农村区域的产品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

三是区域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现在,东中西部在很多方面的差距都在扩大。尤其从金融数据上来看,央行每年发布的区域金融报告显示,无论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总量指标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差距逐渐拉大,这是必须关注的。

四是城乡结构的差距问题。尤其现在处于城镇化不断加速的时期,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在部分地方还在拉大。

但对于上世纪末我们经常强调的区域结构优化、城乡结构差距,这些年关注得少了,这不仅是学界,也是政策层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第四个挑战就是非常现实的经济成果的分享问题。

一是从初次分配的角度来看,如何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避免资源向某个部门的过分集中。现在所谈的减税、增加福利支出,更多的是再分配的角度来考虑,从初次分配的角度就必须强调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和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学术的研究视角,中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并不能反映整个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源。如果说想要准确把握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源,要通过统计部门每年发布的资金流量表。通俗的说,资金流量表最终反映的是经济三大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手里掌握的东西究竟是有剩余还是收不抵支。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到,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政府部门的资金流量一直是正头寸,且在不断增加。因为财政预算反映的是财税收入,但还有很多的非税收入、预算外收入、基金性收入,从全口径角度来说并没有反映到现有的财政预算中。因此,经济成果的分享,从初次分配的角度必须要重视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之间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从再分配的角度,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常强调的减税让利,在现在这个阶段需要再次予以强调。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