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有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都积极搞金融改革实验区、金融管理实验区等。除了温州,像重庆、广东、湖北、上海、天津等进行了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试点,就是希望通过更多的参与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使得地方政府在未来金融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金融权限将会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更多地由地方进行小型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这里需要注意到一分为二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从国家的角度看,发展多层次的金融管理体制,既有中央层次,又有地方层次,这是符合发展方向的。第二个问题,更多地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指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作用,而是要规范地方政府以市场化的方式发挥作用。比如说地方金融办,更多的是发挥协调、服务作用,而不是增加它干预或者影响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的能力。
金融面临的改革趋势与长期挑战
国内的金融发展和改革可以有几方面的基本判断趋势。
第一,金融机构综合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加快。
金融机构的综合化,就是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和综合经营。以前,我们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是严格分业进行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状况逐渐走向综合化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这也是符合国际主流的发展趋势。当然,这样的改革从目前来看只能通过个案试点的方式逐渐推进,而试点最早很可能还是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在十八大开过以后“十二五”期间的很多改革或创新会按部就班地推进。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之前的国际化更多强调的是金融机构的“引进来”,希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来参与我们的金融机构,引进他们的先进经验。而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国际金融机构的迷信,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很多问题来,比如著名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作为全球顶尖的财富管理者或投资者,它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致命的投资失误。在2007年全球次贷泡沫马上破灭之前,它进行了一笔巨额投资,投资于另外一家投资机构,这次投资把它牵进了深渊。再比如,渣打银行理财产品导致国内投资者巨亏。这反映出我们要科学客观地判断国外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正是基于这种判断,现在更多强调的是“走出去”。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到金融服务机构(中金公司)都加大了海外布点和投资的力度,未来更多地会利用海外并购的模式。
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更突出的表现在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方面,尤其是面向小企业或个人的小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第二,未来的金融发展趋势是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加快。
一方面,在间接金融产品方面,银行的信贷产品、理财产品和银行卡产品将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然,理财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如销售中存在销售误导,一些理财产品基本信息披露不够透明等。但总体来看,银行业发展理财产品,发展信贷产品之外的工具,在未来是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的。并且整体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创新会逐步取代单一产品,这也是适应了企业和居民日益复杂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并不是某一种产品,而是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方案。这就是经常提到的金融超市的概念。
另一方面,直接金融产品的创新会大大加快。包括在银行市场、股票市场、场外市场、期货市场等领域会出现更多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近期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一个是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的新产品不断出现。一个是证券化产品,近期在讨论是否重启证券化。而监管层也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金融发展和创新问题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是不一样的,如果他们的是创新过度出现了泡沫,那么我们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产品还难以满足现有的企业和居民进行投资管理和风险规避的需求。
第三,金融市场创新的重点是真正实现多层次。
首先,“十二五”期间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市场的规范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债券市场现有格局的统一。债券市场有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个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市场割裂现象。这跟历史监管等原因有关。但债券市场实现统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二是加快场外市场体系的建设。这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个是现在证监会正在推广以中关村的代办系统为主,想把全国各地主要科技园区的相关企业都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新三板市场。另一个,有些地方也想成立一些所谓的四板市场。实际上有点类似上世纪90年代出现过的山东淄博的交易中心,湖北武汉著名的“汉柜”证券交易中心等,致力于以地方的产权交易所或股权代卖系统为主打造四板市场。虽然从国家层面在整顿交易系统,但很多地方对于打造地方的股权交易市场积极性特别高,四板市场比三板市场门槛更低一点,更适合地方的需求。所以,未来这种场外市场,也就是出了交易所外部的市场会更松散一些,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三是研究建立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机制,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现有的机制在很多方面有割裂性,未来不同的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
其次,民间金融市场进一步得到规范,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来推动民间金融创新,合理界定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几年之前一直停滞的法律制度改革,比如央行之前主导的放贷人条例,在未来两三年内应该推出了。
最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将有更多的境外参与者,而更多的国内企业将积极到海外进行投融资活动。这是金融市场创新的未来着眼点。
第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会不断创新。
未来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重点会围绕民生金融、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方面。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就不说了。民生金融创新的核心是为了促进消费的创新。下一步,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服务越来越注重服务消费,以此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模式创新。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主线一定是逐渐依靠消费拉动。
第五,金融环境领域与制度创新会有所突破。
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利率市场化,尤其是银行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未来几年会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善。另外,政府的监管自律环境、社会监督的环境等会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而多层次监管体系也包含地方金融管理的问题。
未来金融平稳发展面临哪些长期挑战?
第一个是认识金融平稳发展的标准。现有的一些金融运行的报告、分析,往往是列出一些数据。比如很多地方说自己金融发展比较健康,就会提到证券化率。证券化率是当地上市公司的市值在某一个时点占当地GDP的一个比重。类似的一些所谓规模性指标,往往反映的是金融业自身的一些游戏规则,很难说金融健康发展可以用哪些指标来进行判断。一个地方、一个省乃至整个国家判断金融平稳运行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不是用证券化率标准,不是M1、M2保持多少的增长,而应该设计一套更加有利于反映金融最终效率的指标来作为金融平稳发展的标准。
第二个是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二者的权衡。因为只要有创新,就必然会带来风险,二者必须要权衡。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而之所以金融创新不足,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推动金融创新的主体。我们知道现有的金融创新往往是金融监管部门主导的,比如银监会。但银监部门作为一个政府监管部门,它的最大政策目标应该是监管,也就是风险最小化。而银监会又作为一个推动金融创新的主体,创新必然会带来风险,风险是有可能扩大的,因此推动创新跟监管部门的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矛盾。所以,我一直强调未来要推动金融创新必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或协调委员会或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对此,在中央层面也有一些实质性的探讨,但由于涉及到具体管理格局的分配,一直没有落实。
第三个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如果不服务实体经济,那么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有的很多金融创新不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很多金融创新是为了增强这个行业的行业利益,只是为了行业的主体在其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把风险转嫁到普通投资人身上。我们推动的金融创新最终必须落到实体经济上,落到企业融资是否得到改善、企业发展是否健康、居民的福利是否改善、居民的财富是否增长,这是衡量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铁的标准。
第四个是金融服务于社会民生。第五个是金融国际化的挑战。这几个方面在前面讨论过,就不再细说了。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凌洁)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