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大西京医院:“西京文化”的绚丽井喷

四医大西京医院:“西京文化”的绚丽井喷

2011年,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

一年拿下7个“一等奖”,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绝无仅有。

“这是一代代西京人培育的,以创新文化、精品文化和阳光文化为核心的‘西京文化’绚丽井喷。”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日前说。

千百次地问自己

谈起“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项目主研人、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将其归功于“创新”。

在临床实践中,即便患者得以治愈,他仍会问:我们用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吗?

就算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他还会问:这种方法还有改进的地方吗?

总是这样问自己,总是千方百计推陈出新——熊利泽团队在一个个未知面前,潜心研究23年,收获5项国际首次创新发现,国内5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

创新是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它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支撑。西京人培育的创新文化,就是“以国际视野定位,以世界标准衡量,勇攀医学巅峰,创立学术新论”。

2010年的一个下午,辗转多家医院都束手无策的两名肝重症患者被送进西京医院,急待救治;而移植肝源,只有一个。为挽救两个年轻生命,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窦科峰突发奇想:将一个肝源劈开,分植于两名患者。医院14个科室、52名医护人员携手,实施国际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手术。13个小时后,这两名濒于死亡的年轻人奇迹重生。

在永远向前走的学术领域,只承认“第一”——西京医院党委一直在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全院人员敢创新的气魄、思创新的精神、会创新的本领。在这所研究型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平均每天一场学术报告会:名家讲坛、名院讲座、精析病例、精美护理、公益讲堂等等,听众范围涵盖机关干部、专家教授、护理人员、进修生和在校学员。为催生大论文、大成果,29个功能单元、资源共享的“西京科研支撑平台”建起来了,分子影像、转化医学、干细胞治疗和新药研发四大研究中心机构建起来了,全年1000余万元的奖励资金拿出来了……一切都因创新而生,一切都为创新服务。

为了将创新文化渗透到医院发展的各个环节,2011年西京医院把建设主题定为创新发展年,加强管理创新、激活学术创新、强化技术创新、开展服务创新、推进育人创新、深化卫勤创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创新文化深植人心。

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教授参与完成的“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他的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创造的人体“零件”:孩子的下巴、肋软骨雕出的耳朵……他创新实施的世界第二例、中国第一例“换脸”手术,震惊世界。

这些成果,都是创新成为习惯后孕育的。

复杂病症患者涉及到不同学科专业,需要多个学科共同诊治。西京医院创新性地建立“院中院”模式,整合各个学科优势,组建专科医院,让病人诊治更便捷,也使科研人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出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如今,“院中院”模式已在全国多家军地医院推广。西京医院从顶层设计开始的制度创新,荣获全国医疗机构首个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一位意大利人跟骨软骨长有恶性肿瘤,面临截肢危险。想得到最好的医疗,意大利罗马埃琳娜女王医院国家癌症研究所专家首先想找的,是中国西京医院骨科医生李靖副教授。果不其然,在李靖指导下,这位患者肢体保住了,李靖也被女王医院聘为客座教授。

李靖的成功,离不开西京医院精品文化的熏陶。“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才是西京人。”李靖说。

在西京医院,凡事都讲究个“精”字——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优论文、精尖成果、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精品党课、精良设备、精彩年华……精品文化的标杆,植根于每个人心底,树立在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追求精品,已经成为这里的一种传统。“一个个世界医学难题就这样在这里破解,每个西京人追求的,就是这份自豪感和成就感。”熊利泽说。

关于胃癌方面的研究,国际学术界项目较少,可以借鉴运用的成果凤毛麟角。在拿到国家一等奖之前的18个年头里,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西京医院创新群体,几乎没拿过有影响的重要奖项,甚至在长达五六年时间里,都没有发表过高水平SCI论文。但他们坚持舍弃小论文、小奖项、小成果,始终围绕胃癌这一重大问题集智攻关,最终获得成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精品。

熊利泽教授领衔的团队也是如此。他们把目光投向基因敲除(knockout)动物。历经一年的艰辛攻关,鉴定出第一只成功的基因敲除小鼠,积累了厚重的研究基础。

面对学界对于中国换脸技术是否成熟的拷问,郭树忠教授团队潜心攻关,始终扭住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研究不放,历经前期动物实验、换脸术实施、学术总结等多个艰辛阶段,发表12篇SCI论文、1篇《柳叶刀》杂志论文,得到世界认可,并以一等奖的实力证实颜面移植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想不敢想的、做不敢做的,做还要做到最好,这就是西京人对精品文化的精彩诠释。正是因为精品文化的不断繁荣,西京人的创造才如此辉煌——3年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3篇,5年实施7个国内“首例”、5个“世界第一”,斩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7年国科金资助项目数全国榜首,连续8年SCI论文发表数全军夺魁。

阳光带来温暖效应

西京医院特有的阳光文化——无私奉献的军人情怀、公平正义的办院理念,使医院风清气正;这,为医院优质快速发展凝聚了内力,积累了声望。

为让患者受益,西京医院推行阳光行医,在全国率先开发并应用临床合理用药决策等系列数字监控系统,对患者病历、用药等一系列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控。对常见病患者,该用什么药,系统显示得一清二楚,最大限度地规范了医生合理用药。

运行系统只不过是技术手段,关键还是要看医护人员怎么想、怎么做。医院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出台《处方管理制度》,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严格监控。去年,因不合理用药和大处方问题,全院有10名医生受到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

阳光文化下的阳光行医,让患者受益。患者花费少了、负担轻了,心更暖了。

阳光文化不仅温暖患者。心脑保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员、心脏内科陶凌教授,也是受益者。从美国学成的陶凌,一回国就被医院破格晋升为教授,之后又任命为科室副主任。为支持她的特长,医院特意新增试验设备价值600多万元。陶凌不负众望,承担起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等各种资助项目6项,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SIC论文28篇。

在西京医院,每棵“苗子”,都能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阳光文化,为西京医院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铺就了阳关大道。只要有本事,无论是校内外、军内外、国内外的人,皆可一试身手,凭真本事在这里占上一席之地。阳光文化聚拢的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中国医师奖获得者,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总后一代名师”,95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9名总后科技“三星”人才,为“七个一等奖”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阳光文化不仅让院内花团锦簇,还温暖广袤的大西北。从1991年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实施帮带以来,西京医院先后对10家西部地区医院进行技术扶持、对口支援。他们派出医疗队560余批次,足迹遍布陕、甘、宁、青、新、晋等西部省份,免费培养技术骨干1100余名,举办各类培训班800余期,捐赠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000万元,帮助救治患者2万余人次。

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说:“一流文化造就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技术、一流技术造福更多军民,赢得一流口碑。文化软实力,给西京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大发展。”

如今,西京文化已成为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引领医院持续优质发展。最新医疗数据显示,该院平均住院日已缩短到8天,最高门急诊量达1.1827万人次。

“西京医院”,成了一张光耀天下的中国医疗“名片”。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