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亚太地区的吸附效应正逐渐凸显,相关国家更加重视对亚太的投入。西太平洋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对地域怎么划有不同的看法。无论原来怎么划,最近这段时间,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它的范围是扩大的。以往在亚太地区并没有多大影响,也没有将亚太作为外交重点的俄罗斯,最近明显调整了战略布局,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投入。另外,印度也明显加大了对亚太的关注,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这样亚太就不仅聚集了金砖四国中的中、俄、印三国,而且有美、中、日三大经济体以及美、俄、中三大军事强国。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纷纷将亚太视为新一轮全球博弈的核心舞台。亚太毫无疑问对21世纪的全球格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从权力结构来看,中美关系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最核心变量。过去十年,美国深陷战争泥潭,战略重心放在中东,对亚太关注力度不够。这期间,日本在地区经济体规模方面是毫无疑问的“领头羊”,东盟在领导权方面是地区整合的“主驾驶”。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实力和权力结构发生了三方面巨变。其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渐增大,展示了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成为区内头号经济体(如果将美国视为区外经济体的话);其二,随着各大国的卷入和东盟内部的分化,东盟的地区领导权逐渐虚化;其三,美国在该地区的综合主导地位受到削弱或至少受到质疑。美国到底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有没有受到挑战,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在美国国内的政治宣传中,美国在亚太的主导权危机确实受到了高度重视,“重返亚太”一时间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这样,中美在亚太如何共存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成为未来决定亚太格局走向的根本性问题。
这是我对亚太格局变化的几点补充意见。下面我谈谈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好推动地区整合的“新抓手”。以前为什么我们周边战略是成功的,首要原因是是我们抓手抓得好。过去几年间,我们利用“10+1”、“10+3”和“中日韩”高层对话、以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多种渠道,成功地将经济合作和强化经济依赖塑造为区域合作的主导性议题,并较好地处理了同邻国和美国的关系。如今,亚太“扩容”压力增大,地区“玩家”增多,游戏规则变化,传统抓手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对以往的周边战略作出反思和调整。未来,地区整合的重点正在从“互利”转向“互信”,从“求同”转向“化异”,新的抓手也必然要适应这一新需求。
二是如何做好“关键”和“首要”之间的统筹协调。我们传统外交战略一直强调“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从过去十多年来的经验看,我们尚可以相对孤立地处理同大国的关系和周边邻国的关系。如今,如何协调对大国(主要是美国)和对邻国(日、韩、东盟)的关系,正确处理“中美邻”三角关系,如何在亚太格局中正确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到各国政治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已经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
三是如何处理眼下暴露出来的热点议题。中国实力增强了,影响力增大了,其他大国和周边国家对我们的疑虑必然有所增加,对我们的一举一动必然高度关注,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方面,要看到这些热点议题持续发酵可能强化周边国家的“联动”,将对我周边安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亚太格局的“动而不乱”和周边各国“联而不合”的基本特点。我们既要有效防范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地坚持立场,同时也要理解周边国家和美国的这种心态,坚持以我为主、掌握节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上高度不划线,本着“有容乃大”的气魄放眼长远,妥善处理热点议题。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近日越演越烈的钓鱼岛风波,不应被视为中日之间摩擦的孤立事件,其实背后自始至终都有美国的黑影在晃动。美国是“世界老大”,只要谁当了“世界老二”,就必然被认定为美国的威胁,注定成为美国的整治对象。在成功搞垮前苏联和日本之后,美国现在就把矛头对准中国,手段之一就是借“世界老三”(日本)之手搞倒“世界老二”(中国)。
钓鱼岛只不过是这个隐形的大棋局中的一个小棋子。美国需要在中国周边寻找、利用更多的马前卒,而日本是最得力的。日本亲美鹰派势力也需要利用美国抑制中国,制定进一步针对中国的防卫计划大纲。这就是钓鱼岛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之一。
一、中日鹬蚌相争 美坐收渔人之利
一些人或许不理解为什么日本总是冒出“中国威胁论”?为什么现在日本一些人在钓鱼岛问题上没完没了地制造麻烦?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日本国内在这个问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希望钓鱼岛问题尽早缓和下来,恢复两国之间原有的战略互惠关系;另一种是希望把事情闹大,刺激中国政府或民间出现过激反应,然后加以利用,争取在年内顺利通过针对中国的防卫计划大纲,使未来5至10年日本的军事战略重点转向包括钓鱼岛的西南方向。目前,后一种势力的影响在增大,并得到日本右翼势力和民族主义的支持。
另外,在钓鱼岛事件背后始终有美国的影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