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美国撑腰:日本有恃无恐
美国军事介入中日钓鱼岛争议的大前提是,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在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土,美国需要提供保护;小前提是,虽然美国没有明确说钓鱼岛的主权归谁,但是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已经于1972年交给了日本,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论: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
然而,这一逻辑的大前提自相矛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美国既然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没有特定的立场,就等于美国没有认定钓鱼岛的主权属于日本,客观上存在争议。而根据国际法,不能把没有确定主权的地区说成是哪个国家领土。因此,即便美国把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也不构成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所讲的“领土”的要件。其次,美国当年把钓鱼岛擅自划入日本的行政管辖区之内,是美国私相授受的,是非法的、无效的,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这个逻辑的小前提也是错误的,结论根本不成立。
美国把钓鱼岛划入冲绳最早是在1953年。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美国非但没有改正历史错误,反而在冷战后把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正是这种荒唐行为,才使钓鱼岛问题更加复杂化,成为障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敏感问题和中日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小泉政府不仅在历史问题上跟中国作对,而且在钓鱼岛问题上也做了手脚——政府从幕后走向前台。过去,日本虽然强调拥有“尖阁列岛”主权,但并不否认同中国存在争议。当时日本政府的态度比较慎重,躲在幕后,只是放任日本右翼团体人员登岛。
然而,冷战后日本的态度转趋强硬。1996年,当时的日本外相池田行彦首次提出“同中国之间不存在领土争议”。2001年之后,小泉政府开始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强势态度,政府每年3月办一次手续,从民间手中“租借”钓鱼岛,实际上是把钓鱼岛变相国有化。此后,日本海上保安厅不断在有关海域巡视。2004年,曾有7位中国的保钓人士登岛,被日本扣押,并按照“非法入境者”处理。
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日本不太放心,因此主动找美国表态,结果美国再次确认“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得到美国的支持,日本更加有恃无恐。
中日关系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事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由于钓鱼岛领土争议的局部问题,影响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大局,甚至使战略互惠关系变成战略对抗关系;一是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框架下,双方妥善解决具体的敏感问题。何去何从,还要看双方如何决策和选择。
美国如果继续跟日本串通一气,日本对华军事安全战略恐怕会进一步发生重大转折。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可能会被掏空,甚至向战略对抗的方向发展,如此事态就严重了。
四、美国的战略本能:搞垮“世界老二”
现在,让我们把钓鱼岛风波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深挖问题的本源:在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微妙时刻,日本再次挑起钓鱼岛纷争,美国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美国幕后给日本撑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美国国家安全报告多次强调,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换言之,美国是“世界老大”,只要谁当了“世界老二”,就必然被认定为美国的威胁。纵观二战后的历史,谁只要成为“世界老二”,就注定遭美国算计——无论是敌人还是盟友。
前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二大强国,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其解体。日本后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时日本的经济学家预测,到2010年日本经济总量有可能与美国并驾齐驱。现在情况如何?美国整治、诱压日本的手段,包括捧杀日本,压日元升值,在贸易摩擦中敲打日本,敦促金融自由化,要求日本承担国际责任,等等。这一切使日本的发展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经济优先”战略转变为追求“政治大国”目标,其实力被严重耗散。
2010年是一个拐点,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除非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改变,美国在内心深处很可能本能地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挑战者,上升到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高度。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本能,必定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整治对象”,加以围堵、诱导和威慑。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确实有所增加,所以中美关系必然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壮大,美国很可能施展手段,挑拨“世界老三”搞倒“世界老二”。这就是钓鱼岛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之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