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宁:新时期西太平洋地区发展趋势研判(11)

李晓宁:新时期西太平洋地区发展趋势研判(11)

日本反华亲美势力一直企图在钓鱼岛问题上借助美国,抗衡中国。美国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美日两国联手对中国进行长期全面军事威慑的战略态势,同时又要防止事态失控把美国卷入其中。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为实,后者为虚。

这么说并不冤枉美国。2009年9月鸠山内阁成立后,中日关系明显改善,中日韩合作渐入佳境。日本一些亲美反华势力不高兴,竭力渲染“中国威胁论”;美国一些人也给日本“添油加醋”;他们共同强调驻冲绳美军对中国的威慑作用,以所谓“中国威胁论”作为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纽带。

鸠山首相6月2日突然辞职前已在基地问题上向美国妥协。今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安全会议上,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中国舰只在公海训练的举动,公开指责中方而力挺日本。鸠山辞职后上任的菅直人,在外交上明显呼应美国。

2010年8月16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就钓鱼岛问题表示:“美国的政策是长期的,从未改变。美国在钓鱼岛最终主权归属问题上没有立场。我们期待各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在记者追问下,克劳利明确表示:“钓鱼岛在日本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条约第五条声明,该条约适用于日本管辖的领土。所以,如果你今天要问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答案是‘是’。”同年9月23日,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在纽约与前原诚司外相会谈时曾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尖阁列岛”。

美国的立场使日本政府内的强硬派受到鼓舞,更加有恃无恐,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态度也越来越强硬。而一旦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激化矛盾,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又开始担心被卷入冲突,于是又貌似公允地表示希望中日对话解决,造成中日都不能不“有求于美国”的态势。

二、菅直人内阁为何一再错过缓解矛盾的时机

从2010年9月7日撞船事件到9月14日民主党代表选举,日本有两个动作值得注意:

首先,小泽一郎在9月5日曾经对钓鱼岛问题做出强硬发言,两天之后就发生了撞船事件——他的言论是否暗示此前早有策划?从客观上看,这对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采取行动起到鼓励作用。

其次,事发后,在民主党代表选举期间,两位候选人都未挑起钓鱼岛话题作为竞选焦点,可见这两个候选人还是顾忌日中关系的。9月13日,日方释放了中国渔船和14名在押船员,而没有按所谓日本国内法处置,但又继续非法扣押中国船长。这说明菅直人政权既不想把事闹大,也不愿彻底解决,目的都是避免对选举结果产生于己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选举结束前,日方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9月14日选举结束,菅直人连任,本来可以在17日改组内阁前迅速解决这一问题的。例如,日方完全可以把这一撞船事件认定为在“敏感海域”双方船只距离过近而造成的偶发事件,立即释放船长,并与中方就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举行事务级磋商,妥善处理这次风波。遗憾的是,菅直人任命对华强硬的前原诚司担任外相而没有抓住机会缓和矛盾。

这其中似乎也隐含有美国因素。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一方面表示希望“通过对话和平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强调“美日同盟是亚洲和平稳定的基石”。这等于告诉日本处理这个问题的上限和下限,重点是给日本打气鼓劲。

与此同时,主张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始作俑者、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到访东京。他此行时机非常微妙而敏感,虽非现任官员,但更方便向日本传递美国官方不便传递的信息。据日本共同社报道,9月16日,阿米蒂奇在日本重申美国政府的立场,即一旦钓鱼岛受到入侵,美国将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在军事上支援日本。

就在日本为是否释放中国船长举棋不定的时候,阿米蒂奇却表扬日本“判断准确,反应适度”,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增加防务开支及日美联合军演次数以制衡中国是“最好的策略”。这等于支持日本继续扣押中国船长,怂恿日本增强军备对抗中国。

其后,9月19日中国船长被拘留10天期满后,日本不仅没有释放船长,反而延长了10天拘留期。同一天,日方又放出信息称:日本防卫省计划将陆上自卫队的编制,从现有的15.5万人扩充到16.8万人,有关增兵计划可能列入今年底的新防卫计划大纲。

这将是日本陆上自卫队自1972年以来首次扩大规模,其矛头主要是针对中国加强日本的西南防卫。它说明,日本很可能在进一步得到美国在军事方面的承诺之后,开始有意拖延撞船事件的解决,企图继续利用其作为日本国内统一思想的由头,以利年内通过包括上述增兵计划和增加潜艇等内容的、针对中国的防卫计划大纲。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