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西太平洋地区是个很大的区域,今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东北亚。
最近西太平洋地区发生了很多事儿,如天安舰事件、黄海军演、南海争议、钓鱼岛事件等等,从高层到老百姓都很关切。这暴露了一个问题,说明我们以前对这个区域的形势判断过于短期化,缺少长期的研判。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确实要对大区域的走势做分析和判断。
我想谈三点意见:
一、引起东北亚地区变化的几个要素
东北亚局势的变化涉及的国家比较多,包括中、俄、朝、美、日、韩。其中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美、中、日是世界GDP最高的国家,等于是世界三大经济强国;二是从军事力量上看,美、俄、中也可以说是世界三大军事强国。所以,这一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至少是世界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权重比较高的地区。它们的变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
目前有三个要素在发生变化,对该地区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美国战略的调整。美国战略在克林顿时期是重点干预,是有选择干预的战略;小布什时期多走单边路线,实行全球干预。奥巴马政府一上台,开始战略调整,倾向于多边主义,减少干预,好像在往回缩。可是,美国一方面在收缩,另一方面在亚洲推进。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反复地讲我们要重返亚洲。奥巴马在日本说,我是第一个太平洋总统。对于亚洲事务的介入,特别是对亚洲安全领域多边组织的介入要比以前更加积极。以前赖斯常常不出席亚洲的会议,希拉里现在不但积极参加,还力争主导会议。最近每一次的多边会议,美国都要出牌,都要给中国出一个难题,或者给亚洲出一个题目。这次东盟国防部长“10+8”会议中国事先做了工作,越南做了担保,美国没有给中国继续出难题,实际上还是做了一些动作。总体上看来,美国全球战略在作调整,这种调整是在全球作收缩,在亚洲搞强化。
美国为什么要作战略目标的调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利益的变化。美国曾经很长时间是世界工厂,甚至是自由世界的兵工厂,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但二战之后开始产业转移,特别是1971年之后,美国生存状态在变化,已经变成以金融服务业、技术转让为主的国家。美国越来越重视亚太地区,因为支撑美国生存方式的资本净流入,大概有70%是靠日本、中国、韩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地区支撑。金融化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美国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依赖。现在美国GDP中制造业只占12%,这里面有50%是军工,所以美国经济基本靠的是服务业。亚太地区成为美国核心区域是一种趋势,这促使美国要把太平洋地区变成美元湖。从利益角度来讲,美国在亚太地区是不能放的。所以,重返亚太地区就成为了美国重要的战略目标。
其次,从力量上讲,美国仍然很强大,但跟冷战之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相比,其力量实际是在下降的。因此,它不可能再维持小布什时期的全球性干预,只能在重点区域进行干预。如果说克林顿或小布什时期美国对于亚洲某种程度的漠视是一种全球霸权在握的漠视,现在的重视则是全球收缩时期的重视。
除了利益和力量以外,美国人使用力量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奥巴马比较强调“巧实力”,希望介入亚太地区,又不希望直接跟中国发生冲突。这从美国最近的行为就可以体现出来,比如美国在亚洲主要是制造分歧和利用矛盾,这样它就可以扮演“隔岸平衡手”。美国战略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平洋地区的重大因素。
第二,中国的崛起。由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包括独特的社会生活模式,这极大地削弱了美国模式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中国现在推行的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这实际上对于美国的亚太战略,甚至是全球战略都具有极大冲击力。对于这一点,我们有时候还不太自知。今年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多事之年,实际上跟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走得快有关系。今年初,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开始运行,彼此间要进行货币互换,冲击了美国的核心利益。中日韩又要搞自贸区和货币互换,必然会引起美国的战略反制。我们认为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影响大局,其实你的经济战略已经在影响全球,至少是一个区域的格局。你是一头大象,有可能踩翻原有利益格局这条船,我们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不自知,对美国的反制缺少心理和实际工作的准备。我们内心是不希望其他国家来主导东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但是我们自己似乎也没有做好主导的准备。我们缺少一种意愿,对区域的政治和安全事务进行更多的管理。
现在,我们已经是亚太地区具有领导潜质的国家了,人家已经认为你是老大了。大国要定规则,要担责任,要化解危机。但是我们没有当老大的意愿,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这就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一举一动已经在影响太平洋对面的美国,也在影响周边国家,而我们自己却估计不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