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华: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马晓华: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中国过去30年,出现了两个“30万”:一是1988年乙肝大流行,感染人群达30万;一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涉及人群达30万。两个30万人警示我们:中国食品安全正处于风险高发期。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也是天大的事情。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工业明胶、含氯消毒水污染等事件频出,“任何一个行为,我们都是零容忍。”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表示,中国食品安全还处于风险高发过程中,且相当多的问题出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不规范生产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到底哪些因素引发食品安全,如何避免或减少风险,成为当下我们必须知道的常识。

中国食品安全被误读

食品工业承担着为中国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8%。

2011年发生的26个公共事件,一半涉及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都有,但人家大多是正常生产环节当中的问题,而我国相当多的是零容忍问题,即非法添加的问题。”吴永宁表示。

事实上,非法添加仅仅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个因素,只是由于这个因素所爆发出来的安全事件,比如三聚氰胺、毒胶囊等事件,影响巨大,以至于谈及添加及添加剂,人们都有了“过敏反应”。

“目前,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存在很多误读,这些误读不仅给食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还严重影响了国家监督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以及国家发展的和谐稳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何计国表示,有些误读使消费者“被不安全”了,特别是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已经将中国食品工业打入了一个错误轨道,以至于消费者认为只有无添加剂的食品才是安全的,生产厂家也热衷于标榜其产品无食品添加剂。

何计国说,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有两类:一是经严格安全性评价证明是安全的、经过国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二是未经国家批准的、毒性较大的非法添加物。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远距离运输和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一般不能单独作为食品食用。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并经卫生部批准和公布;在达到使用目的后,最好能在以后的加工、烹调或贮存过程中被破坏或排除,使之不能摄入人体;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加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排出体外,或因不能被消化道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不会这么琳琅满目,也不会发展到今天。其实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非法添加物以及食品添加剂滥用导致的,如果正常使用,是没有问题的。”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王春玲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在何计国看来,评价食品质量的高低不仅在于其是否安全,还在于是否能从中获取营养,获得感官愉悦。食品不仅是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物品,还承载着人类的信仰和文化传承,也是食品生产者自我价值的展现,更是消费者从中获得愉悦的源泉。如果对食品安全一直存在误解,食品可能会因此变得越来越不好吃。

“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追求食品绝对不含有害物质没有必要,也做不到。”何计国表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