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航母及中国的“海权”战略(3)

张文木:航母及中国的“海权”战略(3)

前几天,我碰到一个美国人,他问我,中国造航母,你支持吗?我说支持啊!他说,我们美国都不要航母了。现在他们是不要了,但几十年前美国遇到海上压力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那时候的美国同样是要建造航母。当时,我就跟他说,你们不要,都给我们,我们全要。中国和美国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航母体现的是国家捍卫海洋利益的战略能力,而这种战略能力的拉升不仅是作战,中国航母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出于作战的考虑。甚至在当前主要不是出于作战的考虑,航母作战主要是运用于远海,我们在远海方面目前远没有那个能力。

中国建造航母有利于完善不可中断的舰船技术链条,是带动中国海上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阶段,西方已经超越了,我们刚刚起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航母是和平性质的,将它理解为“威胁”是不对的。它是中国的海上技术以及对海洋安全观念的大飞跃;这也是中国的海权、制海权建设的大的提升,但目前这种提升还是处于技术层面,远不在作战层面。

现在有人说,航母已经落后了。的确,航母发展到今天会有它不适应的地方,但是,现在大家纷纷提出、论证的那些先进的海上技术,都没有经过充分的实战检验,唯有航母是经过充分的实战检验的。只在纸上论证,未经实战检验的技术是靠不住的。

中国现在发展海军,在没有现成技术的条件下,是选择纸面上论证的技术,还是选择经过实战检验的航母技术?当然要选择有实战经验的保险技术,尽管航母不是最理想的,但它是经过无数次大海战检验的。

迄今为止,航空母舰仍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舰是制空权、制海权,从某种意义上还包含一部分制陆权的作战力量三位一体的统一。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支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航空母舰可以比陆地运输更快的速度,根据战争需要,将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力量及时推进到作战海区。

还有人认为,随着导弹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出现,航空母舰不仅成为多余,而且还成了海上毫无自卫能力的“活棺材”,因此发展航空母舰应为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所代替。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不是导弹技术的产物,而是外层空间卫星及以此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现代航空母舰本身就已与现代卫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据此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是远程精确打击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义,对于世界范围的制海权而言,则意义不大,它解决不了关于海外商业争执、资源进口线受阻及海外商人和侨民保护问题。一句话,航空母舰不是一般的战舰,它也不仅仅属于海军,它是一个集海陆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为一身并在全球范围具最机动性质的作战平台。它本质上是国家作战力量而不仅仅是海军军种作战力量的标志。恩格斯在1877年回顾欧洲舰船发展历史时说过:“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航空母舰就是这样一个与经济发展概念相联系的因而具有攻势性的军事工具,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攻势性的社会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航母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没有航空母舰,或没有与航空母舰同等效力的海上机动作战平台,我们在国际上任何重大涉我事件中,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发言权力;就不能对影响我国海外安全的行为,在其初始阶段实行制止,最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外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保障,从而中国国内经济就会因资源进口和利润回流中断而发生危机并由此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

也有人提出过浮岛技术,我也了解过,浮岛技术很有开发潜力,也可能将来取代航母。但是它目前的论证也只是纸面上的,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而航母已经历了“二战”以及后来的无数次大规模战争。

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做重大项目的技术选择时,不能轻易依托于一个只有纸面论证而无实际检验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选择发展航母的考虑是成熟的。成熟的选择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无从选择条件下的选择。如果能同时启动相关替代技术研发的话,这样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东方早报:前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首度公开承认中国正在建造航母。这时候,就有国外舆论出来说,中国的航母会投入海上作战,这样就会引发区域紧张局势,造成不安定局面。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张文木:这牵涉中国的海洋战略目标问题了。中国的海洋战略有两个方向,一个在南方,一个在东部,也就是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这两个方向。我们需要分析一下这两个方向的性质。

事实上,中国的真正战略任务在于维护主权统一,实现台海统一,这是“二战”以来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等赋予作为战胜国中国的权利,而现在这一权利还只落在纸面上,60多年了,在实际中我们并没完全得到落实。说我们“威胁”的国家真是坐着说话不腰痛,他们自己都完成了国家统一任务,我们现在还要争取国家统一,这合情合理合法,怎么能说“威胁”呢?

那么,围绕着台湾问题,是谁威胁着中国国家统一呢?当然主要不是南中国海方向的国家,而是美国和日本。当然,这两个国家也还不一样。美国在法律上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确切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日本则不承认,日本在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中对中国关于台湾的立场表示“尊重和理解”,而非“承认”。2010年7月26日,即将赴任的日本新任驻中国大使丹羽宇一郎在东京记者会上一改含混口吻,直白表示,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有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领土的一部分”的主张,日本的立场只是“理解并予尊重”,并未直接承认,今后日本对此问题仍然坚持同样的态度。27日晚,日本驻华使馆的一位新闻官向中国国内媒体郑重表示: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一切态度都以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为基础,此一立场从未改变过。既然日本将长期坚持“不承认”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那么我们就要与之坚决斗争。这样,我们的斗争方向自然就在东海。

东方早报: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建成后的中国航母应该部署在东海而不是南海?

张文木:这要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但我们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今天,谁阻碍中国台海统一,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南海历来是有矛盾的,但我把它称为第三世界人民的“内部矛盾”。因为一方面,南海诸国都是“二战”中同样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是与我们浴血奋战、赢得“二战”胜利的同盟国,这里面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另一方面,从历史上来说,它们和中国一样,都是受过英、法、美、日等国殖民压迫的国家。所以,尽管这些国家和中国在南海岛屿主权上有争执,但是都属于第三世界人民的“内部矛盾”的调整性质,可能会有擦枪走火的时候,但性质完全不一样。比较朝鲜战场上的中美较量,在1962年、1969年和1979年与印度、苏联、越南边界冲突中,中国军事手段的使用是相当克制的。我们可以从老一代政治家那里学到处理不同性质的国际矛盾的智慧和经验。

这里还有美国的问题,尽管美国是霸权主义国家,但在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我们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绝对对立矛盾,美国和我们是雅尔塔体系中的盟国,中美关系变化属于雅尔塔体系内部的关系调整。“冷战”本质上还是雅尔塔体系内部同盟国之间利益调整的关系。用矛盾论分析,美国与我们是“冷战”中的对手、雅尔塔体系中的盟友,日本和美国是“冷战”中的盟友、是雅尔塔体系中的对手。正因此,美国占领冲绳,俄罗斯占领北方四岛,把台湾归还中国,这些都是为了遏制日本法西斯复活。这样,我们的对手就看出来了,我们的大战略不应是针对雅尔塔体系里面的同盟国,我们要坚决斗争的对象是日本右翼势力。他们不代表日本人民,而是日本内部想颠覆雅尔塔体系、恢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为法西斯招魂的军国主义者。

现在欧洲的雅尔塔体系已经解体了,但远东的大体还完好存在着。在远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雅尔塔体系的胜利国,当然也是受日本法西斯侵害的国家。日本在雅尔塔体系中是被剥夺的对象,雅尔塔胜利国家剥夺了它的战争权利。日本现在拼命要做的就是要颠覆雅尔塔体系,恢复它的战争权利。所以它当然是我们斗争的对象,这自然要牵涉台湾主权回归中国问题。

中国海军阅兵几乎都是在黄海进行,而少见于南海,这表明中国对东南亚国家采取团结的姿态以及中国海洋战略重心所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