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建成后的中国航母应该部署在东海而不是南海?
张文木:这要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但我们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今天,谁阻碍中国台海统一,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南海历来是有矛盾的,但我把它称为第三世界人民的“内部矛盾”。因为一方面,南海诸国都是“二战”中同样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是与我们浴血奋战、赢得“二战”胜利的同盟国,这里面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另一方面,从历史上来说,它们和中国一样,都是受过英、法、美、日等国殖民压迫的国家。所以,尽管这些国家和中国在南海岛屿主权上有争执,但是都属于第三世界人民的“内部矛盾”的调整性质,可能会有擦枪走火的时候,但性质完全不一样。比较朝鲜战场上的中美较量,在1962年、1969年和1979年与印度、苏联、越南边界冲突中,中国军事手段的使用是相当克制的。我们可以从老一代政治家那里学到处理不同性质的国际矛盾的智慧和经验。
这里还有美国的问题,尽管美国是霸权主义国家,但在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我们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绝对对立矛盾,美国和我们是雅尔塔体系中的盟国,中美关系变化属于雅尔塔体系内部的关系调整。“冷战”本质上还是雅尔塔体系内部同盟国之间利益调整的关系。用矛盾论分析,美国与我们是“冷战”中的对手、雅尔塔体系中的盟友,日本和美国是“冷战”中的盟友、是雅尔塔体系中的对手。正因此,美国占领冲绳,俄罗斯占领北方四岛,把台湾归还中国,这些都是为了遏制日本法西斯复活。这样,我们的对手就看出来了,我们的大战略不应是针对雅尔塔体系里面的同盟国,我们要坚决斗争的对象是日本右翼势力。他们不代表日本人民,而是日本内部想颠覆雅尔塔体系、恢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为法西斯招魂的军国主义者。
现在欧洲的雅尔塔体系已经解体了,但远东的大体还完好存在着。在远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雅尔塔体系的胜利国,当然也是受日本法西斯侵害的国家。日本在雅尔塔体系中是被剥夺的对象,雅尔塔胜利国家剥夺了它的战争权利。日本现在拼命要做的就是要颠覆雅尔塔体系,恢复它的战争权利。所以它当然是我们斗争的对象,这自然要牵涉台湾主权回归中国问题。
中国海军阅兵几乎都是在黄海进行,而少见于南海,这表明中国对东南亚国家采取团结的姿态以及中国海洋战略重心所在。
东方早报:那是不是可以说中国航母建成后主要是威慑日本?
张文木:这样说也是不对的,我们主要是为了实现台海统一。鉴于日本在法律上尚不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原则,以及它曾侵占过台湾的历史,中国的安全战略当然要对其严加防范。我认为,黄海是中国第一艘航母比较理想的诞生地。这样既表明我们的战略方向,又表明我们对南海和平的愿望。有时候,一个地点的选择,会带有象征性、宣示性。
南海争端要尽可能以和平方式解决,如果航母要开过去,那一定是不得已的事。在南海问题上,我们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整个海洋战略方向不应该将昔日的朋友变为对手。不然那就不叫战略。好的战略是将对手逼成朋友而不是相反。
中国与南海诸国的争端肯定是长期存在的,但它的性质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矛盾”性质,属调整的范围。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对印度是很有节制的。1988年对越的“南沙之战”和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也是相当有节制的。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相当的时期内,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在南中国海海区的作用范围不要太远,主要是积极防御,即使进攻,目的也应当是自卫性的。
东方早报: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建造航母的同时,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购买潜艇数量在上升,日本将把海空力量向位于台湾东北的西南诸岛转移,澳大利亚也将更多的军舰、战机和军人,从其他地区调往其西北部地区,增强自身的“海上拒止”能力。你觉得这些因素有可能削弱未来中国航母在该地区的实际效用么?
张文木:这是无所谓的。我们不会跑到澳大利亚附近的那些区域去显示我们的军事力量。至于日本,它与欧洲国家不同,它毕竟是遭受过美国原子弹打击的国家。因此,日本拥有核武器,对美国人而言,比朝鲜拥有核武器更为可怕。在东北亚核查问题上,美国人最不便直说的就是日本核问题。也就是说,一个已拥有核武器的日本是美国在亚太的绝对敌人,而无核的日本则是可以让美国放手纳入“后院”且死心塌地为美国效命的“盟友”。这次日本东部地区发生的“3•11”九级大地震,对美国的政治意义在于它瞬间几乎毁灭了日本几十年来埋头发展的核能力,同时也为美国放手接纳日本除去了心病。
至于日本目前南向战略,我相信在与俄国关于“北方四岛”争议、“朝核”问题,以及美国在冲绳撤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日本向南推进,更多的只是画饼充饥。它不会忘记20世纪40年代它曾经历过的那种北南首鼠两端的被动及由此带来的灾难。目前日本不仅只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有旧恨新仇,它与世界上唯一在日本上空投掷原子弹的美国相互间也是戒心很重。
目前在海洋问题上,人们较多提到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构想。其实,邓小平当年提出的这个构想不是现在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主权问题也可“搁置”,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明确地表达了“搁置争议,主权在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邓小平还同时提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任务”,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小平“搁置争议”的思想。80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反霸、解决台湾问题和发展生产力。当时,邓小平的想法是要在十年之内解决台湾问题。“搁置争议”和“三大任务”联系一起就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统一。不能误解更不能曲解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这是一个积极的和充满辩证智慧的战略。
编者按:本文为张文木教授在去年8月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所作,其时“瓦良格”号仍在改造中。就在昨天(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中央军委在贺电中提出,航母入列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战略中,首艘航母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何种意义?
东方早报:有消息说,中国首艘航母即将在海上试航,舆论和网络领域一片欢呼,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军力提升,或者民族自豪感的一大象征。在你看来,撇开这些表面现象,中国航母建成后到底可以干什么?
张文木:这是中国海权事业的一个很大进步。中国对世界贸易的依赖已经很大,确保在海权方面的权益很有必要,在海权问题上,只许西方国家“放火”,不许我们“点灯”,那是没道理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