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之: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黄力之: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东方早报》:九十年代的苏东巨变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何种挑战?可否如梅格纳德·德赛所说,苏东巨变可以理解为一种“马克思的复仇”?

黄力之:英国学者梅格纳德·德赛的《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中文版出版于2006年。他用了”马克思的复仇“这样一个说法来解释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失败。这跟相当一些人的理解不一样,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的人士一般都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或者是挫折,而”马克思的复仇“这一说法的含意是马克思被20世纪的社会主义者曲解了--用大家感兴趣的、马克思自己的一个说法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马克思让这些曲解者失败,以解遭歪曲之恨。这当然是一种戏剧性的表述,没有人能证明马克思会不会这样做。

但是,恰如你所问,在理解九十年代的苏东巨变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何种挑战时,这一说法自有其意义和价值。什么意义呢?就是说,20世纪实际上存在的社会主义是不是马克思的设想。如果是,那么马克思就失败了;如果不是,那么马克思就有权利让假马克思主义者失败,以示报复。

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是“还是”不是“的问题。应该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既包含或者体现了马克思的设想,也在一些地方违背或者超越了马克思的设想。

梅格纳德·德赛认为,20世纪存在过两种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之外独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即苏联体系;二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议会社会主义,但它们在全球化下都失败了。原因在于,在马克思的思想框架中,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20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证明。简单地说,德赛重复了历史上的一种说法,社会主义发生在不适时宜的时候,是”早产儿“,”早产儿“的成活率要低一些。

我们可以把问题置于历史之中来讨论。俄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前后,孟什维克和西欧社会民主党人曾都用俄国生产力与文化的落后性,拼命反对俄国革命,预言布尔什维克革命必然走向失败和破产。

1999年公布的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1918年)中就说,我过去和现在都说:俄国就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无产阶级人数以及群众的文化程度和自觉程度而言还没有作好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因此列宁设想的社会实验必然要失败。破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做不会不受惩罚。

这样,列宁同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争论,实质上是关系着落后国家能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坐待经济文化条件的成熟之后,再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呢?还是在革命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夺取政权,然后再发展经济和文化呢?列宁对理论教条主义说了“不”,列宁说,我们没有从一切书呆子式的理论规定的那一端开始。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一方面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景,另一方面有了革命的契机,苹果落到了你手上,你能说不要吗?近年来解释中国问题时有”告别革命“之说,也是假设历史,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我的意思是,即使梅格纳德·德赛说的有些道理,也不能说当时不该革命。我认为,德赛说法的全部意义在于,那些在革命中绕过了的马克思的思想,现在必须回过来认真看待。德赛本人似乎对自由市场体制的生命力看得太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当下的欧债危机,还是在证明马克思的预见,形势比人强啊。

《东方早报》:在哪些方面,马克思被误解了?比如意识形态色彩的过浓?

黄力之:我认为,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确存在马克思被误解,或者说误读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有:对马克思的人性、人道主义思想的忽视,以阶级、阶级斗争来排斥一切共同人性、人的价值。包括你说的“意识形态色彩过浓”。

为什么在苏联会发生对无辜者、普通人的迫害的现象呢?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鲍·斯拉文认为,斯大林误读了马克思主义,他说:斯大林阐释的共产主义是一个目标,是可以不惜付出任何牺牲并利用任何暴力手段也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斯大林式的阐释给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造成了并且在继续造成很大的危害。这种对共产主义的中世纪的阐释,使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失去了其基本的人道主义核心。他还提到一件事,斯大林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人和为了人而掌握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语,批阅道:“这段引文指的是什么?”说明斯大林不知道,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的理论根据。

关于“意识形态色彩过浓”的问题,苏联和中国都存在过这样的现象:所谓社会主义文化只能表现社会主义的生活现象,理由是马克思说过“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其实马克思用了“或快或慢”一语,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简单判断有多少时间的期限。

英国学者S.柏拉威尔在分析马克思的这段话时说,马克思用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暗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的物质“基础”。人们很容易从静止的概念去理解,实际上马克思要表现的却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现象。因而马克思又使用另一个比喻部分地修正了前一个,他用了“变革”(umw·lzen)一词,德文原义带有“翻转”“滚动”的意思。的确,“翻转”、“滚动”的历史延续性含义就非常明确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