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之: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4)

黄力之: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4)

所谓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应该理解为他为什么在此时更关注对社会实行改造的实践,而不是思想批判。1845年初,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在离开巴黎时,他已经与出版商签了协约,要写一部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计划1845年夏天完成。马克思是不会草率从事的。在布鲁塞尔的头几个月,他在国家图书馆阅读法国有关经济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的出版物。恩格斯后来说,当自己4月初移居到布鲁塞尔的时候,马克思已经坚信并实行的是: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不可能再用费尔巴哈的语言去讨论人的问题了,他需要的是实践精神。

《东方早报》:很多初读者可能不太明白的是,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也是唯物主义者,两个唯物主义者的分歧在哪里?这里是否存在一个新的和旧的唯物主义?

黄力之:让我们先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马克思第一条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其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其二,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就是旧唯物主义,所谓“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意思是说,世界的客观性是至高无上的,即使是具有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的人,也永远处在被决定的地位。这样,从尊重现实的客观性而言,这是唯物主义,但是,这种唯物主义违背了一个东西,即人的主体性存在。马克思认为,由于人对世界的改造,可以“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

这一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段很有说服力的文字: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

这样,新的唯物主义便可以区分于旧唯物主义了。它不仅承认世界的客观性,而且承认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契在他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就据此去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他认为,人对世界的改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因而,人的实践具有本体论意义。事实上,今天人的认识和实践面对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无人的世界。

《东方早报》: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的是,我们习惯认为唯物主义必然优越于唯心主义,但马克思在提纲中却说,唯心主义甚至在某些方面要优越于“旧的唯物主义”?

黄力之:当然可以把马克思说的“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视为对唯心主义的一种表扬,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列宁也说过,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也具有审美的价值吗?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即康德和黑格尔,习惯上我们把康德视为主观唯心主义,而黑格尔则是客观唯心主义,可以说,他们都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

我们知道,康德的哲学是主体性哲学,他写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他以德国人出色的抽象思辩能力论证了人的主体性结构:认识能力、伦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回答了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能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正是凭借这些主体性,人对世界进行了伟大的改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世界了。

关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贡献,马克思在评价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时说,如维柯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与康德不同,他信奉的是“绝对理念”的辩证运动,他不深入人的主体性结构,但他实际上论证了人的伟大实践功能,这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就予以肯定了。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人的五官感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这样的唯心主义当然要优越于“旧的唯物主义”了。

《东方早报》:马克思在提纲中将人的本质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声称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很冷酷,无视人性的光辉,将人简化为被动受客观环境左右的“物质材料”。

黄力之:的确,由于马克思在提纲中将人的本质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后来便成为了攻击马克思主义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口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多大正确性,另一方面看后马克思时代是否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

前一方面,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说,可以追溯到巴黎手稿,马克思以比较多的篇幅论述了人的社会性问题,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中,人才是人。这里,社会与文明是同等的概念,人既创造了文明,也为文明所规定。这有什么错误呢?

个体的实际存在总是以群体的社会性存在为前提的。单个的个体欲以“人”的方式而生存--不是去成为树林里的动物,那他只能生活在社会中--他既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时候,自然界对人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就是说,他才能去进行人的生产和生活。英国18世纪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由于遇险,漂流到一个未开发的岛上,以纯个体的方式生活多年,但实际上,鲁滨逊之所以能够坚持多年,能够以“人”的方式去进行生产与生活,就在于他本质上依然是一个社会人,而不是一个与社会无关的人。一方面,他得到了搁浅的船上的大量物品--这是社会的生产品,另一方面,鲁滨逊本人已经是社会人,他得到了社会的教育,他具有社会给以的经验与技能。因此,没有社会存在,就没有鲁滨逊的个体生存奇迹。

后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后马克思时代的确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李泽厚就说,“从黑格尔到现代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种对历史必然性的不恰当的、近乎宿命的强调,忽视了个体、自我的自由选择并随之而来的各种偶然性的巨大历史现实和后果。”苏联模式就有这个弊端的存在。但我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错。这恰恰是曲解马克思文本的后果,包括这个提纲,如果人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表扬,就可以避免错误了。

《东方早报》: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看,马克思是如何看待“真理标准”问题的?《提纲》中的最后一条,也是最著名的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据说这句话也刻在了马克思的墓碑之上。对于这一论断,有人将此解读为马克思主张哲学走出精神世界去改造政治世界,认为这是马克思从思想家转变为革命家的一个信号;而戴维·麦克莱伦则认为,“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在解释世界方面,比在努力改变世界方面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黄力之:在提纲中,马克思关于实践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四段文字:其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其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其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这论述的意义,我在前面的背景介绍中说过,此时的马克思的确处在一种强烈的实践冲动中,他发现关于社会与人的所有观念、思想,如果不能付诸实践,现实地解决问题,“神马都是浮云”。他在同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将此解读为马克思主张哲学走出精神世界去改造政治世界,认为这是马克思从思想家转变为革命家的一个信号,这是对的。事实上,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就是这样发展的。

值得玩味的是提纲中的第八条,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条。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揭示了一种历史现象,代表不同利益的思想家集团会永远进行各种问题的争论,在通常情况下,谁也不能说服谁--这不是理论或者学术功力的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列宁就说过,为了利益,甚至几何公理也会被推翻。那么,最后如何解决呢?那就是实践,即一切问题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何谓“实践”?革命就是最大的实践。在革命面前,关于统治的合法性思想还有意义吗?

一种新历史观的诞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东方早报》: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框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价值何在?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他和恩格斯在本书中清算了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

黄力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价值应该在于对唯物史观的系统论述,戴维·麦克莱伦在1995年的《马克思传》中说,马克思后来从未如此长篇地、如此细致地叙述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时至今天,它仍然是具有信服力和明晰性的一部杰作。对一切后来者说,如何去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就得去读这部著作。反过来说,如果有人想驳倒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先读这部著作。

所谓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这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意识到,他们的思想与当时整个德国主流思想界的重大或者根本差异,但是,从思想的继承性规律出发,任何人都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思想,自黑格尔以来的德国哲学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来源。因此,弄清楚其间的关系,在批判中确立新思想,已经无可回避,所以马克思说“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来实现的”。

《东方早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马恩合著这本作品的主要动机是什么?这本书的论战风格似乎挺浓。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