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3)

赵可金: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3)

六、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能否处理好大国关系,决定着中国外交发展的全局。随着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与大国的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能否统筹好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攸关中国外交全局,而且攸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自新中国成立后,大国外交始终是事关中国外交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战略方针,后来根据形势变化需要确立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20世纪80年代后,在大国关系上,中国从国际统一战线的结盟外交转变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从以意识形态划线转变为全方位外交,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先后与许多大国建立了不结盟、不对抗和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伙伴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大国伙伴关系基础上,中国领导人与时俱进,根据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后出现的大国互动新格局,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2009年 11月,在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中美联合声明》,确认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2012年2月 1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提出中美应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努力把两国合作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首次明确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并在5月3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会见美方代表时表示,中美作为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耐心和智慧。2012年5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时,明确提出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需要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等提议。不难看出,中国领导人密集论述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新时期大国外交的新方向。

理解新型大国关系,要与传统大国关系比较起来认识。传统大国关系是一种敌友明确、追求霸权、结盟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非敌非友、和平发展、竞争合作和正和博弈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维度,在发展与所有大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过程中,中国需要明确大国定位,履行大国责任,巩固大国权力,坚持大国对话,不断增进大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提升社会和民众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信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

七、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    

长期以来,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任务,逐步形成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六大以来,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棋盘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周边是首要”被明确为指导周边外交的战略方针,中国在亚太地区外交上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先后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实施“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强调积极开展亚太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近年来,尽管面临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挑战,中国坚持这一周边外交方针和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随着六方会谈、中日韩首脑峰会、中国—东盟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外交平台的建立和拓展,中国周边外交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受灾国政府和人民心心相系,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救援行动。在东北亚,中国从大局出发,坚持不懈,积极斡旋,先后促成朝核六方会谈,避免了半岛紧张局势升级,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中亚,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对稳定地区局势和推动安全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各国建立“10+1”自由贸易区和“10+3”机制,大大推动了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总之,在周边外交和区域合作中,中国坚持协商一致、平等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以实际行动推动与亚洲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同周边各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倡导“亚洲精神”,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战略依托。

八、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    

传统上,中国不喜欢多边外交,更倾向于双边外交。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中国多边外交日益活跃,不仅积极参与大量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并在其中扮演积极推动者的角色,而且也开始主动倡导和培育多边外交舞台,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朝核六方会谈、中国—东盟地区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外交舞台建设,逐步从反应式利用逐渐向主动式参与、积极性构建过渡,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越来越成为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完善者和改造者,这是中国战略思维变化最突出的体现。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越来越重视扮演负责任的大国,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近年来,在治理 SARS、国际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环境保护、达尔富尔问题、打击跨国犯罪等问题上逐渐扮演起召集人、调解员的角色。中国履行入世国际承诺和对国际社会负责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称赞。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一道,参与G20对话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一系列国际经济制度改革,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此外,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中国与非盟、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长期保持合作,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对话,比如中非论坛、中阿对话、中国和拉美对话、中国与南太平洋对话,与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国家的合作,中国和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与合作等。通过上述努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性质上实现了“从老朋友到新伙伴”的转换。

九、加强公共外交与人文外交    

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新的增长点。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拓展公共外交成为新时期民间外交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府真正认识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是在2001年,随着美国在“911”事件后日益重视公共外交,中国外交部也把公共外交纳入外交事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02年开始,外交学院举办的外交干部培训班开始把公共外交作为一项必要的培训内容。2004年外交部新闻司内部设立了公众外交处,全面负责公共外交事宜,2009年,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公共外交办公室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举办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向国内媒体介绍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国际热点问题的主张;协调外交部部内部属单位及外交部与其他部委间的公共外交工作;负责外交部公众信息网及 204个子网站建设,管理外交论坛;协调指导各驻外使领馆公共外交工作;进行公共外交调研等。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在多次外事访问的过程中也身体力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为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公共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