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摘要:
作者首先分析了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的相关问题,接着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全球化布局调整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质性问题,对我们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文章指出,我国现在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产能、金融资产双过剩。双过剩形成了一个结构性问题,给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扰。从产能过剩角度来讲,容易形成经济停滞的压力。从金融资产过剩的角度来讲,容易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不好,很可能出现“滞胀”现象,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那就必须进行深度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经过了两年时间,现在最凶猛的危机势头基本上过去了。但是危机过后,我们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应当怎样发展?中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问题就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分析是缘于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判断。
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对整个经济乃至社会的大改革、大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吸取经济危机爆发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找到新方法、新道路,弥补一些政策的漏洞,调整一些利益关系,重新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在危机中有的国家受到严重冲击损失较大,有的损失少一些;有的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摆脱危机,而有的已经走出危机了。这些国家的利益和力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面临重新布局的问题,大家都想占领更好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各个国家普遍展开大改革、大调整。我们实际上也是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推进这样的改革和调整。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改革调整的核心,是战略中心和下一步发展需要抢占的制高点。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等一系列的经济结构构成了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现在国民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首先就是要调结构,结构调整的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较容易见效,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子就比较好走。反之,结构调整得不好,意味着整个经济系统中包含的系统性风险和隐患比较大,制约的因素多,走起来可能就不那么顺利,还可能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矛盾。所以结构问题是当前大改革、大调整居于核心位置的重要问题。
三、当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微调为稳定总量、突破结构。
2008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整个2009年“保8”成了主要目的,就是保经济总量,避免经济大幅度下滑。经过一年的努力,“保8”的目标已经完成。但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内在的体制性结构矛盾,在危机的冲击之下显得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所以,我们现在的政策导向可以理解成两句话:一是稳定总量,避免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二是突破结构,就是在结构调整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