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危机与调控
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两类问题,一类是总量性的问题,就是总量式的危机,第二类是结构式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危机。
总量式危机,就是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在量上出现不匹配、不均衡,造成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衰退。市场经常出现周期性波动,一会儿需求多了,一会儿供给多了,这个周期性的波动就是总量出问题了。
结构式危机,就是整个经济系统中内在结构严重失衡,出现了严重的内在矛盾,内在矛盾爆发后会带来很严重的危机。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就是美国整个经济系统出问题的集中表现,不是简单的需求或供给不足,是整个经济运行的结构出问题了,爆发的危机比一般供求不平衡的危机要严重得多。所以相对来讲,总量和结构放在一起我们更应该重视结构问题。
政府在面对这两种危机的时候,政策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出现总量式危机,政府会采取常规的“反周期干预措施”。经济过热了,政府就收缩银根,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把经济给压一压。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了,出现经济过冷、通货紧缩的状况了,政府就放松银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把经济给托一托。这和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总需求、总供给的均衡周期正好相反,是逆经济周期而动的一种干预措施。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总量干预的措施保增长速度,所以就有财政调配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然后又下达了一个5万亿信贷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因为危机来了之后首先冲击的就是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我们进行总量调控。但是总量调控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一次危机的根源在结构上,总量只是一个表现,所以我们顶住了危机的冲击之后,整个宏观政策必须从总量干预转向结构调整。
总量多一点少一点可能不是致命的,但是结构有的时候是决定国家命运、决定整个经济走向的,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中国整个社会延续了数千年,GDP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第一,科学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近代,一下子就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了别人侵略对象。原因很简单,就是两个不同结构的对冲。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而当时英国、法国这些西方列强是一个工业化社会,是机械化大生产的社会,虽然总量不如中国,但是在生产力的“质”上,代表了比中国更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更先进的社会文明状态。先进是讲“质”而不是讲“量”,结构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质”,总量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量”。我们当时总量并不输于别人,但是结构上我们远远落后于别人。这样的社会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呼风唤雨,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一直在世界上居于主导地位,而延续了几千年文明、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在近代却显得衰落了,处在一个被欺负、被挤压的位置上,不得不靠流血牺牲来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日本的例子说明结构调错了也很不好过。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时候基本采取“贸易立国”的方式,后来因为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幅度非常大,他们认识到结构有问题了要进行调整,但是他调整错了,从“贸易立国”、“产品出口立国”变成“资本立国”、“资本输出立国”。就是把资金带着技术、设备、人才出去投资,然后拿回回报。直接把钱投资在当地建厂,所以日本当时有大量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美国逼日元升值,资本输出是拿钱到外面去投资,货币越值钱越好。日本人正好要进行这种结构调整,靠资本输出立国,日元一升值,等于日元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日本接受了日元升值。但是这样的结构调整并没有给日本带来预想的好结果,一方面出现产业链空心化,另一方面房地产、股市、期市、汇市所有价值都高估,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形成后难以维系,最后泡沫破灭造成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所以日本从上个世纪开始调整结构一直到现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人自己在报纸上写文章说,过去日本失去了20年,20年没有大的发展、大的增长,而且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所带来的包袱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消化掉。
美国和德国通过成功的利润结构调整带来了大的发展。上个世纪初的时候,世界出现一个大的结构变革,这个结构变革最重要的是重工业代替轻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重心。德国和美国抓住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举超越了英国、法国,成为世界上头号、二号经济强国。这就是抓住了结构调整的机遇,改变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给自己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我们改革开放也恰恰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工业化。改革开放30年取得很大的成就,不仅仅是总量扩张了,背后是重大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电产业由过去的零变成现在的世界第一。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过去只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现在有多种经济成份了。国际经济关系结构调整方面,过去我们是封闭起来搞建设,现在对外开放形成一个广泛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关系。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调整才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才迎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