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的关系
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的关系是:总量是目标,结构是支撑。
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只有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国力才会增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会提升,所以总量是目标。但是要想增加经济总量,关键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结构支撑,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国民经济要有支柱产业,要有经济增长点。我们要靠产业结构给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所以,经济增长是要靠结构来支撑的,为什么经济结构的调整非常重要就在这里。如果支撑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就像一栋大楼由很多支柱撑起,突然大楼里有几个支柱质量不好,比如钢筋被腐蚀了、水泥脱落了,支柱起不到作用了,这样整个大厦就失衡了,后果可想而知。所以结构如果不合理,要想让总量稳定增长就容易出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来,我们的经济总量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受到了很大冲击。比如出口,我们国家过去国民经济增长总量中出口的拉动作用非常大,这就是一个支柱,我们很多的企业都是从事出口产业的,这就形成我们一个产业结构。但是现在出口量受到很大制约,好像有点靠不住了,所以我们首先要继续加强出口,其次还得找到替代的产业。比如投资,由于次贷危机整个市场显得比较萎缩,我们好多企业和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讲到我国现在至少十五、六个行业的产能都是过剩的,既然产能已经过剩了,再投资增加过剩产能就是火上浇油了,所以投资行业也靠不住了。
还有消费,我国存在很严重的城乡消费问题,城市消费有点饱和,农村消费跟不上,所以消费也出现比较大的缺口。那么,拉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三驾都有点问题,为了保证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全力以赴拉动需求。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老靠政府发行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增长,还得靠企业、市场、社会。那么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投资盈利的结构,这个结构投入后要能够有市场,能给人们带来收入、增加就业。如果老靠政府搞巨额的财政赤字来拉动经济增长,财政赤字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社会,转嫁到纳税人身上,长期还会伤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会对企业、老百姓造成伤害。
所以,危机之后我们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进行大的结构调整,使支柱产业能够更加强有力,能够支撑起来,把短的补上去、长的压下来,弱的补强,给发展过热的泼泼冷水,让这些结构形成一个均衡的状态,支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必须有的时候要重视结构问题,有的时候要重视总量问题,什么时候重视结构问题,什么时候重视总量问题呢?一般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有一个规律,就是一段时间有一个重点,结构出问题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结构没有问题的时候就将总量控制适中,交替进行。
比如改革开放之初,老百姓主要是以温饱问题为主,当时需要最多的是国计民生的产品,所以在改革开放前几年,我们集中很大一部分资源去发展家电等产业,家电产业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几乎为零发展到现在,不到2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段时间我们塑造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计算机、汽车、住房这些产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创造了财政收入,吸纳了很多资源,成为了经济支柱。这些行业给我们带来产出、带来财富的增长、带来经济的增长,这样的结构符合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当时老百姓生活的需要,也符合这个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所以它就形成一个支柱产业群。这个支柱产业群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全力以赴扩张总量,把电冰箱、电视机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充分释放出来。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就是稳住总量,通过总量来拉动经济增长。过一段时间总量饱和了,电冰箱和电视机卖不出去了,这时候原来的结构不足以带来经济总量的更大增长,所以要调结构,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在这个新的支柱产业群的基础上再来新一轮的总量扩张,就是结构调整总量扩张。
所以,从经济发展的目的来讲,总量是目标,结构是支撑。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讲是结构调整、总量扩张交替进行的过程。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质和量两个方面构成的,那么生产力也是这样的,它有一个内在的质量、内在品质、内在的水平高低的问题,同时也有外在数量大小的问题,结构决定了生产力的质,总量决定了生产力的规模,整个生产力的数量。所以,我们在发展生产的时候,在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时候,总是既要重视质又要重视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