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航母:国家战略层面新布局

大国航母:国家战略层面新布局

“以半蹲为姿势,右手蜷缩伸出食指和中指,指向飞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许起飞’信号。”

11月25日,国产歼-15舰载机完成了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下称“辽宁舰”)上的阻拦着陆以及滑跃起飞实验,航母起飞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的手势动作一举超越此前红遍全球的韩国舞曲“江南Style”,成为举国上下竞相模仿的姿态。

任何流行符号的背后,必然蕴含着引发情感共鸣的元素,“航母Style”则承载着中国人几十年来航母情结郁结已久终于化梦为实的一次宣泄。这一次不同于十几年来化身为“乐园”停泊在天津、深圳的基辅号、明斯克号,而是一艘20多万马力、可搭载先进战斗机的远洋作战平台。

一项复杂的舰载机系统工程,背后是无数幕后英雄的奉献,有时候甚至是生命。起飞试验当天,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罗阳在执行任务时殉职。

与以往数十年在军工领域刻意保持低调的态度形成巨大反差,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战斗力的航母仅仅是中国军事装备展示成果的“唱段”之一,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的亮相并成功首飞、辽宁舰交接入列、沈飞歼-31成功首飞,直至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直-10、直-19两款新型武装直升机公开进行飞行表演以及多种新型无人机对外展示,诸多新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被外界惊呼为新武器“井喷”。

伴随而来的自然是种种质疑与责问:一向奉行和平发展战略的中国是否正在悄然改变姿态?会不会随之改变亚太地缘战略平衡?

水到渠成

“首先,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客观需求,而非谋求对外扩张的信号。”一位长期关注中国防务发展的人士L先生在谈到辽宁舰时对《华夏时报》记者强调,“至少在50年内,中国没有必要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展开全球争霸。”

“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这样不仅更现实,而且不会对国力造成负担。”L先生认为。

与中国在首艘入列服役的航空母舰辽宁舰上历史性地完成舰载机起降实验相隔仅仅两天,美国海军部长雷·马布斯便在北京听取了中国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对辽宁舰试验试航以及舰载机上舰飞行训练情况简要的介绍。

美国海军部长的上一次访华是在1984年,时任该职的约翰莱曼一行参观了中国核潜艇,这也是中国海军的核潜艇首次接待外军官员参观。

这便是中美之间复杂利益关系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全球主导地位在逐渐削弱,而在“中国军事威胁论”之下,亚太地区诸多国家以及菲律宾在岛屿及领海与中国不断爆发争端,这也直接影响到中美之间在亚太地区的平衡。

一向被视为一国综合国力和实力象征的航母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对于拥有1.8万多公里漫长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中国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之下,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举措。

“出于综合国力的考虑,我国不可能将最终投入使用的航母定位于美国现役航母的级别,而是更需要着眼于相对较小的尺寸。”一位研究军事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的辽宁舰或者未来可能投入使用的新中型航母,包括配套的中型舰载机以及航母编队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可能达到与美国抗衡的级别,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太平洋方向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方向更多将处于守势。”

“从战略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的航母未来方向更有可能是向东防御,向西、向南发展的走势,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方向,一直到红海和阿拉伯海。”前述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确保我国在南海以及东南亚的利益,另一个方面是保护我国海上的交通线,不是为了谋求霸权,而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

回归常态

然而,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一反常态的高调亮相带给外界以“亮肌肉”的印象乃至嗅出“军备竞赛”的意味,这在某种程度上在所难免。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珠海航展上,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武装直升机、第四代战斗机以及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领域集中展示成果的姿态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压抑之后的爆发”。

正如央视和凤凰卫视特约军事评论员宋晓军所言,中国航空工业在经历了“少年得志”和“残酷青春”之后,终于等到了一个中年爆发的机会。

“这是一个我们所说的爆发时期,是技术和资金都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个结果。”一位中国军事观察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客观地说,我们还是在补课,之前落后太多了。”

前述人士坦言:“这个情况和冷战时候的军备竞赛也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没有因为发展军事力量,影响到国民经济,应该来说还是适度和有限的,很克制。”

在《航空世界》杂志前主编白玮看来,从目前我国航空制造业所取得的进展看,“目前尚处在验证阶段的J-20,其宣传效果比战斗机起到的效果更大。J-20的出现对公众心理的作用是‘升级’,中国航空兵在三代机数量积累的前提下因为J-20的出现而达到质变,成为了并非‘绝对会输给美国’的一支有效力量。”

白玮认为:“这会影响公众对美国单极独大的印象,会非常微妙地影响国际走势;鹘鹰的出现除了对上述效能加码外,更重要的是给非美国核心盟友一个新选择,让他们能够低价快速地建立自己能承受的航空力量。而众所周知,军用飞机贸易将带动一系列贸易,同时也是军事信任的一个手段。”

“对于这种成就,我们需要向外界传递一个更加自信的国际形象,不需要自卑,更不能狂妄。”在L先生看来,“我们需要回归一个正常自信的心态,从国家层面以及公民层面应清醒和冷静地认识到国家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认识差距

“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终于加强了在武器研发投入上的预算。我希望这不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心态,认为中国的外交态度应该从此改变,那是个错误的认识。”一家美国防务杂志中国业务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坦言,在西方的专家看来,中国在军事装备上由低调转向高调某种程度上更可能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对此,一些国内观察人士也有清醒的认识。前述接近海军的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以辽宁舰为例,与美国航母相比是非常不完善的,首先因为甲板较小,舰载机尺寸较大,因此载机数量不足,而没有弹射起飞装置的配置,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起飞效率的不足,实际打击力量有限。”但因为这更多起到的是实验和培训的目的,因此未来投入使用的航母可能会在舰载机上有一些突破,比如目前沈飞研制的J-31尺寸较小,也具备一些舰载机的特征。

“我们国家在军工制造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类齐全,从航母、驱逐舰到潜艇、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甚至陆军单兵装备,再到空军各类主战机型以及陆军武装直升机等,呈现一种全面发展的态势。”L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这与我国前五到十年大手笔投入相关,另一方面跟国家政策在这方面的扶持相关,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在材料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落后,以及制造工艺方面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是受制于人,比如航空发动机上的差距就严重影响到了新机型的发展。”

对于航母之后我国军事装备的下一阶段关键技术进展,白玮认为,在航空方面,下一步发展目标的重点是国产大型战略运输机,这是远程快速投放机动兵力的关键;此外航空母舰相关配套的预警机、反潜机都会逐步完成。

在一位资深军事观察人士“潜水熊”看来,战略核力量的现代化将会是我国军事装备下一阶段建设的终点目标,“因为现在从常规力量来看,我们的很多空白都填补了,已经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核力量是最后的盾牌,特别是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一定要有一个可靠、有效的核力量。比如说海基核力量,多弹头分导,以及机动载具的现代化和指挥控制通信。”

“一方面要注重武器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作战理论的发展,武器本身很重要,怎样最高效能地利用才是更关键的问题。”L先生如是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