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建构“文化中国”着力点在哪(2)

邹广文:建构“文化中国”着力点在哪(2)

二、“文化中国”告诉我们什么?

的确,培育“文化中国”、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这是一个大题目,甚至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价值,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这已经成为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我国领导人讲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时也都强调,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1997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讲和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的主旨,都是阐述中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人文价值就是“和而不同”、“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中国未来和平发展战略抉择的文化之魂。找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之源,我们未来文化实践才拥有了目标与方向。

笔者认为,我们这里对于“文化中国”的理解,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关切:

第一,“文化中国”不是简单地向后看或历史怀旧,而是指向中国发展未来的,所以要培育“文化中国”的现代视野。

我们如果把中国文化放在进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总体环境背景中加以定位,则会看到文化中国在现实实践展开中,呈现出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心态。一种是向后看,这是一种未能很好融入全球化文化的浪潮而表现出的文化偏执反应,它拒绝全球化,拒绝现代文明,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去面对外来文化--中国文化都是好的,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都是坏的。这种贴标签式的文化态度不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另一种是向前看,这种观点主张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去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现代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二元张力中发展前行。

当然,“文化中国”的目的指向无疑是后者。我们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来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文化过去如何辉煌,而是未来如何赢得发展的优势。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世界舞台上,这30年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却是一个文化产业小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中国确确实实存在着严重的“赤字”,在现代文化产品的创造与输出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资本。因此在“文化中国”面向未来的形象塑造方面,我们还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进行努力,注意审视、发掘和转化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先进文化。

第二,“文化中国”是一个正在“生成”的过程,不是已经“完成”的静态风景。

文化是一条河,是一条从“过去”经“ 现在”流向“未来” 的河,文化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之中发展前行的。 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实体性概念,不能为其确立一个固定不变的准则,以便把所有涉及到的东西都装入其中。这种做法将文化看做是静止的、封闭的东西。“文化中国”作为今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反省、建构中去实现。

人是一种想未来敞开的、未完成的存在,人类的自由创造本性恰恰根源于人的未完成性,人要在不断地实践和劳作中实现自己目的。因此“文化中国”的建构正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在既已完成的现实文化层面上寻求新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 文化中国不是为了抓住自己过往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放,更不是将已经取得的文化成果拿过来孤芳自赏,而是一种指向未来的、致力于文化不断完善的创造性实践。这需要我们从“生成”的视角,对既有的文化发展现实进行不断的反省、矫正甚至批判,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创造活动总是具体的历史展开过程,文化的血脉不断在动态的“生成”中穿梭前行每一代人的文化活动客观上总是在传递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递当中,调整、修正着固有的思维定势,并为文化传统增添新的要素,这样,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者便会流于无限的文化传统之中而生生不息,获得了“类存在”的价值。

把握“文化中国”动态生成性,将有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去自觉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富于创造力的和谐文化。

第三,“文化中国”是在全球文化的交互激荡中逐渐形成的。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生活图景。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全球化时代,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顷刻间都可能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地球成为相互影响的文化村落。世界各国不但在政治、经济上互相依存,而且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相互影响。人类的文化发展历史表明,任何文化形态只有在与作为“他者”的我们的交流甚至碰撞中,才会激活自身文化的基因,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在这一大背景下考量“文化中国”的发展,首先需要我们以宽容的心态海纳百川,迎接八面来风,在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恪守“和而不同”的原则,善于吸收全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与文明;同时也要增强文化的自信心,找准自我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努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到魅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