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建构“文化中国”着力点在哪(3)

邹广文:建构“文化中国”着力点在哪(3)

三、建构“文化中国”的着力点

建构“文化中国”既是一个艰深的历史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而今举国上下对于建设“文化中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建设“文化中国”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败。着眼于这一发展战略高度,我们要对建构“文化中国”的着力点保持清醒的认识。

第一,注意开掘新文化创造的生命力。

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具有广阔的文化生命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文化的发展是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文化的生命力说到底根源于传统与未来的张力,也就是说一方面,开掘文化生命力不能忽略了文化的根--即民族的传统。与传统对接并对传统的自觉认同,文化生命才找到了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文化成果以增弘自己,而且要勇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文化创造需要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间,只有自由思想才有创意,才可能激发更多的创造灵感。

文化的生命力究其根本说是指向未来的,开掘新文化创造的生命力还要注意关注当下百姓民生,真正融入生活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在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中文化才愈加变得开放、包容,才得以绵延发展。

第二,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一般是指对本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认知和感情依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自觉地坚守和维护。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提是要善于认同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核心内容及恒久动力恰恰是来自于本民族成员对该民族内在文化精神以及个性的文化认同。只有在民族文化自觉认同的前提下,不同文化形态间才会达成有效的理解与沟通,形成彼此的相互依赖与尊重。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范导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自强不息”等思想不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泉。今天我们呼唤文化自觉,首当其冲的应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去反思传统文化,重估其人文价值。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由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的确,自觉地文化认同肩负着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反思和对新文化的主动建构的双重历史责任。

第三,公民健康人格、现代人文素养的生成。

文化本质是人化,“文化中国”建构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公民的健康人格、提升全体国人的人文素养。近代德国宗教改革思想家马丁× 路德曾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所在。的确,今天的中国在国库殷实、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应切实关注人的发展与进步,着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才得以展现,强大的国家形象得以产生,才会赢得世人的尊重。一个人不能只热衷于物质的占有、沉湎于感官快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具有创造力的、超越自我的人,这应当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开放的文化视野。在此意义上, 文化中国的价值内涵体现在公民健康人格和人文素养的生成,只有通过全社会的人文教化, 才能使人们步入一个道德、情感和智慧融合一致的生活境界, 进而为文化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全社会民主、公正信念的守护。

社会公正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是现代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依据。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性的、首要的价值。公平正义的根本点,就是保证不同社会群体都能拥有并享受相同的权利。在具体的改革与社会建设中,要确保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与机会的平等,按照其贡献进行分配以及社会调剂(社会再分配),并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利益冲突。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愈加突出,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正日渐拉大,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弱势群体分外焦虑,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现实改革的实践表明,如果公正信念的缺失,社会公信力降低,政治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则会直接动摇人们对于改革与社会建设的信心,涣散社会的凝聚力,危害中国社会的建设。通过切实的政治改革,使每个公民依照公平正义原则,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拥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切实保障其社会参与的权利。由此观之,全社会民主公正信念的坚守正是迈向“文化中国”的内在价值诉求。

第五,培育现代生态文明观念。

现代生态文明一般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观念形态。现代大工业文明凸显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无形中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与对立,甚至受伤的自然开始报复人类,使得现代文明受到新的挑战,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势在必行。回望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看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资源,尤其倡导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 强调“天人不二”、“天人合一”,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要“道法自然”,这种生态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设 “文化中国”必须自觉含蕴生态文明的价值维度,增强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的自觉性。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表明了国人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与自觉。今天我们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不能走只追求“量”的扩张而忽略了“质”的提升的发展模式,这最终会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培育现代生态文明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总之,“文化中国”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国向世界表达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目标。建设“文化中国”,表达中国文化的风范、气度,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中国”将会成为我们展现给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