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有哪些社会主义本质特征(4)

“中国模式”有哪些社会主义本质特征(4)

四、对中国经济未来改革方向的思考

当然,坚持并完善“中国模式”的历史任务依旧十分繁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模式”不过仅有30多年的历程。其问题仍旧不少,比如国企的垄断低效率问题,行政权力过大导致的腐败问题和企业创新不足等。对此,我们应当如何改进呢?当前有些国内学者以西方制度为准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比如土地私有化、国企私有化,甚至建议取消国家发改委。固然,国内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有待深化改革,但要改变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模式”岂不成为“西方模式”了吗?因此,本文认为,我们的下一步改革可以在局部上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这需要广泛的制度创新。但是,不能放弃全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的基本理念,理由有二。

一方面,马克思早就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应地也需要社会对经济的管理程度越来越高。当前欧美国家的国有经济比例也是很高的,国家办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存在无疑是社会经济安全的保障,我们可以调整发展形式,提高效率,但不可以取消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的发展可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更有弹性,当“市场缺陷”表现较为充分时,国有经济就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量来加强;当“计划缺陷”表现较为充分时,国有经济就需要多一点市场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模式”本身具有中国本土特点。中国人口多,民族多,地域广,资源少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国家周边面对的外部环境又十分恶劣,因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极为复杂。这些特殊国情在根本上要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必须以全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否则就会是一盘散沙,战乱不断,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维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就不能缺少一个强大的国家力量调节以应对各种外部势力威胁,应对各种内部利益冲突。因而首先要求“国富”,即要求国家自身储备强大的经济能量,或者说国家需要掌控更多的资源进而形成一个大的“蓄水池”,以随时应付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以调节平衡社会、经济中的种种问题。而公有制经济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确保国家直接掌控足够的资源和动员力,因而我们不能不予以重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