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核心提示:当前,经济改革越来越带不动其它改革了。政府改革、行政改革历史性地被凸显出来。现在,政府改革、行政改革已经成为连接经济改革、社会改革乃至政治改革的结合部、中间点,其他领域的改革都和政府改革息息相关。

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过去35年,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经验,提出了未来中国改革的宏伟蓝图。这次改革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次改革起步的象征。在此,我结合会议公报,从我国国家治理层面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我国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可能是改革新的历史阶段的象征。有两个标志:标志一,改革的重点正在发生某些转变。这次三中全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点,同时特别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说,经济改革不再单纯只是经济问题了,更主要的问题是政府。标志二,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那种拼资源、拼环境的方式坚持不下去了,我们必须要痛定思痛,转变发展方式。对此,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我们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我国改革开放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我国政府公共治理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具体来看:

(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

第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度似乎在下降。比如有人戏言说,教育改革使人上不起学;医疗改革使人看不起病;住房改革使人买不起房。换言之,对于不能进一步给老百姓增加福祉、福利的改革,老百姓是不会支持的。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重构改革的共识比当年我们启动改革都要难。

第二,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走到了尽头。一是低成本出口战略,以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难以为继;二是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三是资源和环境的传统使用方式,难以为继;四是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稳定的大局受到影响。比如说资源环境问题。联合国制定了人类发展三大指数,即医疗指数、教育指数、生活质量指数。这三个指数像三把尺子,衡量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72亿人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指数,主要包括四个指标:一是人均GDP;二是人均纯收入;三是饮水质量;四是空气质量。如果说我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但是我们的大江大河空气被污染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没有保障了,人们还有幸福感吗?这就本质地问到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到底为了什么?

第三,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在快速推进,但是我们也积聚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到一万起,现在每年十几万起,这足以说明我国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   

第四,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形象不断地被西方国家所误解、误读或诋毁。其中不排除少数西方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想在中国策动颜色革命,颠覆我们的政权,但是,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更多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博弈。这就对我国能不能保住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发现新的战略机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我国政府公共治理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结构不尽合理。我们虽然经过了多次机构调整,但现在管理经济事务的部门仍然过多,设置过细,分工过细,由此导致职能交叉、职能重叠、政治多头管理。这个问题又反过来助长了政府的部门利益。

第二,政府在管理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梳理下来,大概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职能转变严重滞后。早在1988年我们就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目标,至今这个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们。二是政府自身改革相对滞后。对此,老百姓说的很尖锐,改社会的、改公众的,相对改得快,而改政府自身的,就遇到阻力了。三是行政审批过多、过滥,以此造就了腐败的温床。最近中纪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倒台的省部级高官,一半人都和土地出让、工程项目招标有关系。四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还比较薄弱。在我国财政支出比例结构中,民生支出所占比例比发达国家中的低水平还要低,这说明我们对老百姓欠的账还是比较多的。

第三,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奢侈浪费等影响着政府的形象。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