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卢中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来龙去脉和新要求(2)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这是十八大新话。后面的这个蓝字、黑字都是十七大表述过的。“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个在我们老同志看来可能是比较生疏的提法。确实我们党在过去很多年,特别是文革到改革开放前那段时间,对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口号。我上大学80年代还批这些东西,批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我们更多强调的是阶级划分、阶级观点、阶级分析、阶级方法。但是提这些东西是不是就淡化了?没有。

依法治国是我们9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的基本治国方略。我们怎么把它细化?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讨论信访办与法治,你既然要完善法治政府,你要弄信访办干什么?但是你说把信访办撤了,中国的法律体系真是解决不了很多基层问题、冤情。因此我们说法治政府、司法公信力这都是老百姓企盼的东西,说老实话我个人认为这些口号是非常好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旗帜鲜明地高举这些具有人类文明共同努力方向的口号和大旗,我们在世界上的道义上就占到了制高点了。尤其是(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发达国家也对你刮目相看,但是他们总觉得不顺眼。他就说你中国的经济模式看来比较成功,但也不值得夸耀,也是我们西方早就提供的现成模式:国家资本主义、重商主义。大家知道重商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19世纪、18世纪在欧洲已经开始干了的事,那中国的模式给世界贡献了什么?在政治体制上贡献了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走自己的道路,但是我们必须像列宁同志讲的,只有学习和掌握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过去我们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把这些人类文明统统排斥掉,现在我们把它接过来不是不加筛选的。比如说人权得到尊重和保障,我们中国现在每年搞人权白皮书,讲少数民族、落后贫困地区、妇女、儿童、老人权益怎么保护的,这都是理直气壮的到国际社会上去讲,共产党人难道不讲人权?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过去也是批判地,以人为本不讲阶级性,早期我们讲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都批判一通,老同志太熟了这些东西。十五规划就提出“以人为本”,没有被接受,说明我们的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后来发现自然与人的矛盾、经济与社会的矛盾越来突出,所以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必须竖立起来,十一五规划鲜明地提出来以人为本。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说了,我们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加上刚才讲的五个统筹,第六个统筹是十二五规划提出来的。

我们再回到马克思。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什么?过去说富国强兵。后来也讨论过,说大河没水小河干。有人说小河没水大河才干,涓涓溪流才能成江海。所以我们过去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什么?过去我们讨论很多,其实就是在理顺我们奋斗的目标。

回到马克思那儿,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在过去也是被批判的,说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不是成熟马克思的思想,把马克思归结为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然后毛泽东同志发展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马克思说了,阶级斗争不是我的发明,那是法国历史学家早发明的,我的发明无非就是通过暴力革命达到无产阶级专政。但是恩格斯后来说暴力革命并不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唯一的道路,人家通过很多后来的变化自己在修正自己。人自己说我们的观点都不断在修改,但是我们都不谈这些了。所以我们共产党的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我们要好好地认真地研究。

以人为本跟马克思有什么关系?马克思最精髓的东西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第一步就是人的奴役状态被解放。我们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把劳苦大众从奴役状态解救出来,这是人的解放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这么讲不这么宣传我认为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后来长期接受不了人权、自由、品等、博爱。共产党闹革命和国民党争的是什么?争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怎么我们自己不敢旗帜鲜明的、理直气壮的讲呢?我们一直弄不明白,后来慢慢的明白了。因为那一段我们没有跳出来,现在我们跳出来了。

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这些旗帜,我们对人类文明做贡献。怎么说中国发展对人类没有贡献?有人说你的贡献无非是老子和孔子、孟子,你的孔子学院是党和政府出钱往外推广的,人家不服气。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创造落后的东方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文明转型?我们怎么样为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对,因为我主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涉及。好在我过去在大学时候学过这些基本理论,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造过,多少知道一点,虽然是皮毛,当然不如专门研究这个讲得透。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第三个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有一个软实力。软实力就是影响力和吸引力。刚才给大家讲了,十七大报告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中国将是在世界上具有亲和力的,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觉得“亲和力”这三个字加进去加得非常好。

去年我在云南开南亚四国的经贸合作还有外交研讨,这些国家的外长说,我们这些国家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连通和便利,我们更看重的是文化价值观的相通。所以就是说,周边国家确实经济上很依靠我们,但是他为什么不接近?我们现在还是讲物质连通,修铁路、修公路,人家的孩子到我们这边上学,我们给人提供很多很多的便利,为什么别人觉得我们不亲近?这我们得反思,中国要提供让人家能接受的东西。美国到处打人、侵略别人,怎么那么多人还往美国移民?你看全世界民意测验对美国的亲近感比例很大,这说明什么?所以也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东西不能老自说自话,自我陶醉,总得让世界上,让我们周边的邻居认可。当然涉及国家主权利益咱们不能认怂,但是要给自己营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使我们的发展空间能够扩大,我们的发展权益能够得到维护。反之,人家觉得你不亲近,到处防范、围堵你,你的空间怎么扩大,发展权益怎么维护?

下面说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蓝字也是新话,就是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支柱是什么意思?GDP当中至少占5%。十七大怎么表述的?十七大说的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要明显上升”。这是一个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过程,十八大要求达到支柱产业的状态。“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迈出更大的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我觉得这两句话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今年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华文化走出去,契合了十八大的要求。

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富强的、现代化的强国,这应当是我们题中应有之意。其实中国作家能得诺贝尔奖的不止一个,至少两三个,多则五到六个。问题在哪儿呢?他们的翻译力量不行,写作方法可能西方不大接受,莫言这两方面都比较强的。所以说我们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当然包括很多方面,绝对不仅仅是孔子学院,靠政府强力推行的东西。

因此我们说十八大给我们提出了这些,包括最近的诺贝尔奖给我们中国作家,我个人觉得方向非常明确,我们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努力,我们有一定的自信心,同时我们要自醒、自觉。我个人觉得我们原来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是比较好的。你不能老是文化自信,你还得把糟粕去掉。首先是自觉,我哪儿强,哪儿落后,然后奋起才能够达到自信。以前讲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还是比较好的说法,十八大报告里面讲了,我们既不能枉自菲薄,也不能枉自尊大,这是我们平常两个用得比较多的成语,十八大报告里面用了,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第四个新要求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黑字部分都是十六大、十七大不断在完善的,特别是住房保障体系,十六大内容没有鲜明提出来,十七大就说得比较清楚了。十八大这个蓝字的部分,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放到前面,把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更直接的放得比较靠后。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大政方针的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个理念的树立很不容易。到那个时候能不能实现?理念不转过来,机制就跟不上,具体的像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这也不是十八大新话。这是十一五就提出来了,十七大继续写。

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求按照每个地区不同的主要的功能是什么,来进行国家的国土规划。经济、社会、人口都要在这里考虑。过去我们不考虑这个,比如说十五规划的时候,全国有20多个省要发展生物、电子和汽车,根本不考虑本地的自然环境,生态承载能力,也不考虑专业化分工,市场规律。考虑的是什么?这个东西热门,这个赚钱,这就是我们以往的规划理念。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到位、理念不到位。机制不到位、体制改革不能保证,所以还是在攀比速度、扩大规模,抢投资、抢项目、跑部前进,因为体制设计就是这样的,人家凭什么不跑?我们中央正部级机构里面有专项转移支付是跟着项目走的,没有项目就没有钱,他可不得跑吗?不跑不给你,我给他,都符合政策。你不跑我不给你,我也不犯错误,他跑我给他了,我也做得很对。所以这种机制设计根本不适合我们现在发展方式转变。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发展方式为主线?因此我们理念必须转,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的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如果落实到政策、制度上,有很多特别基础的东西,我们必须把它构造起来。

比如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基本的义务教育、基本的养老保险、基本的失业保险、基本的住房保障、基本的工伤、失业保险,大家注意“基本的”,不是说“完善的”。现在有很多商业的补充保险,那个不在此类。那是根据国家发展和企业单位的效益状况自行决定,但是基本的必须是国家保障的。国家保障过去是保障不了,因为它的理念不在这儿,理念是抓建设。我们的财政是经济建设财政,财政开支当中的大头一般是经济建设开支,教育、国防、科技、社会保障、生态发展比重很低。长期是建设财政,怎么能够使科学发展贯彻落实?

我们的区域发展理念是经济差距的缩小。后来我们经过研究,这个口号提了多年,现在大家还在关注经济差距缩小,我说这是没有出路的。大家可能听我这个话觉得不大能接受,特别是中西部同志,会觉得你们讲这个我们不能接受。问题是谁抓经济?政府抓经济重点抓什么?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主体不是政府是企业。那么政府抓什么?抓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发现这么多年搞经济建设跑项目、跑投资、上大项目,那就是20多个省不加区别,都上电子、生物、汽车。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么多年我们发现生态环境恶化了,结构趋同了,效率降低了,投入产出的效益不断下滑。这样怎么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有更多的蛋糕可分,更好的蛋糕可分?可持续吗?协调吗?平衡吗?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着眼于刚才说的几个均等。基本方面的服务,国家财政要给足,比如说2000年四分之三的人过上小康社会,还有四分之一的人没过上小康。那四分之一的所在地区不适合发展经济,他怎么奔小康?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到位,要按照全国大体均等的标准给足他。否则谈什么全面的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的提高,惠及十几亿人口谈什么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来源于哪儿?先把空谈扭过来。你说好多理念是不是空谈?听起来不是空谈,我抓的很实,抓错了,误国也误民。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密切协同的、紧密挂钩的理念和机制。主体功能区包括四类:禁止、限制、优化、重点。禁止和限制两类,主要在中西部边缘落后山区,大江大河生态屏障。这些地方发展重化工业、发展城镇,过去可不就是这么发展?不然的话他哪儿来的财政收入,哪儿来的就业,哪儿来的扩大消费,哪儿来的社会稳定,哪儿来的政府公共服务开支?我们现在要研究什么能够保证,我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差距和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人均可支配财政收入。也就是说本地创造不了财政收入,但是你可支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你的、兄弟省市横向转移支付给你、还有相关下游的省份谁受益、谁补偿,补偿给你的。然后让你有足够的开支,人均可知支配财力,去完成基本公共服务的大体均等。考核这帮干部的指标就不是GDP、不是速度、不是抓了多少投资、上了多少项目、有多少工业产值、有多少税收、多少就业,提拔你也不能靠这个。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时候,2003年、2004年有关文告辅导文件里面就很鲜明地说这个事:一个财税体制、一个干部考评体系,否则科学发展观完全是空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理念提出来,主体功能区要布局基本形成。三江源、生态屏障这里面的重化工业全部要迁走,人也要迁出来。钱哪儿来?人家的干部,当地的干部就说这地方我自己不受益,全是下游受益,我又没有钱,没有实力干这个事。不保护生态屏障,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是没有依托了?水资源紧张、水质恶化、沙化、石漠化、荒漠化,这些年大家了解的比较多,所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如果照本宣科真的没什么就过去了。

给大家汇报这些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不改革考评体系、不改变财税体制,就还有大面积的沙化、石漠化等着我们,大面积的森林毁掉,我们的生态屏障,我们的水源继续被毁掉。再说发展大的国家战略项目、国家安全项目、高科技项目,人家首先考虑的是我孩子上学怎么办?我养老怎么办?我家属失业怎么办?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当地没有,你怎么吸引人才过去?我们不能总靠早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风险精神。我们很佩服这些早期的科研人员,那种奉献爱国现在我们很多人是没有这个境界的。那你说靠什么吸引他?当然我们还要讲这些精神,否则我们中华民族就没有精神底线。

科学发展观很大,你得让人知道我能够干什么,我抓什么。老让人去无偿奉献,对少数优秀分子、共产党人可以这样要求,但是8200万共产党员都是这个境界吗?所以还得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大体享受全国平均的基本公共服务,甚至要更高一些,才能把人吸引到那儿去。否则国家的很多事业没有人干。所以我们说基本公共服务跟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果没有这一条,我觉得我们将来还有很多社会矛盾,没有工具、没有手段去解决,还是空谈误国。

手段的设计一定要有理念的转化。如果我们还是盯着经济差距,是没有出路的。西北干旱缺水地区,这种状况是怎么导致的?因为它的特点是绿洲经济,有一小片绿洲人在那里居住,发展一点产业,游牧把这个绿洲蚕食了,绿洲消失了,沙漠化、荒漠化了。这就是我们说盯着经济差距、老是发展经济是不行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了,这地方保护下来。现在我们以为开发扶贫是最好的,这就是开发了半天,自然生态继续破坏,人更加待不住。所以说我们的扶贫理念由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变为开发式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扶贫。扶贫的钱哪儿来?够不够基本公共服务的开支?所以我们说这一套东西涉及很深刻的制度设计。

此外大家看蓝字,还有“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我们党关于人才建设文件里以前有的,把它援引过来。“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咱们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我也是参加了规划领导小组,我们当时讨论过。我当时信心不太够,我说你们看看中西部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到2020年我们教育现代化能不能基本实现?我个人挺没信心的,但是教育规划、中长期规划已经确立了。财政性的教育开支要达到GDP的4%。当时争论了半天说达不到,后来说必须下决心达到,达不到这个规划就不制定了。所以硬的指标出来了。向网民征求意见,大家都没有反对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但是挑战极其艰巨,说老实话北京还在择校、择幼儿园。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怎么公平分配,让贫困落后山区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别说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都没有享受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挑战极其严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光看经济翻番很容易,但是我们看后面的要求,我认为很难。我们不付出艰巨的努力,不加快转型,全面小康奋斗目标都时候可能只能靠一帮秀才给你编了。我希望那个时候,我们实打实地跟大家汇报,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真是这样企盼的。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五个新要求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大家看“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放在第一位,我觉得它和前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是对应的。

接下来好多黑字都是以前表述过的,我不说了,说蓝字部分。蓝字就是“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大幅度下降”。我们在国际上承诺了,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到40%到45%。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不是绝对量,是相对指标,减去碳排放密度或者说碳密度。如果我们承诺绝对量减排,我们中国的全面小康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大量的中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关停、淘汰,大量的职工下岗、老百姓就业没有饭碗,还谈什么扩消费,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承诺相对指标大幅下降,十二五规划规定的是下降16到17,分解到各个省,东部各省没有太大的问题,中西部各省压力很大。所以把这个指标分解到他们那,对他们来说很多原来要上马的,恐怕这回也得淘汰、改造。改造哪儿来的钱?都是很大挑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人均环境明显改善”,我觉得也是十八大比较新的表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说法,我们过去说生态恶化的态势基本遏制,还有人说为了遏制这种生态恶化我们要加强建设生态系统。后来科学家说这个说法是不能采纳的,因为生态系统本身有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循环的内在机理,它是科学规律,不是人为地能够把它怎么建设起来的,否则就是破坏。这也是我们的理念,我们的理念过去认识不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才知道了,是这么回事。所以你看我们党的文件用语也逐渐地更加科学规范,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认识上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来维护增强生态系动的稳定性。

人居环境也是我们这些年特别注意的一件事,我个人觉得放在这里头,实际上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它和两型社会建设息息相关。

在这里向大家简单概括一下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其中的生态文明,这是新的概括。在十八大以前我们叫四位一体,是不包括生态文明的。但是十七大报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第五点就提出来要构建生态文明。它的含义就是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报告用了整整的一个章节来论述构建生态文明,包括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

十六大的时候我们中心的背景报告就提出来对全面小康社会当前所处的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被十六大报告采纳了,但是我们当时提出四个文明一起抓,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没有被采纳。这四个文明一起抓也不是我们的独创,是当时学界共识了,但是没有被十六大采纳,采纳了其中一部分,把制度文明当中的政治文明采纳了。所以十六大是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到了十七大鲜明地提出来构建生态文明,经过五年,有了这样认识的进步,有了理念的深化,来源于实践的教训、挫折和正面的经验。2003年非典的爆发让全社会全党全国反思我们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毛病到底在哪儿?所以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一个体制改革的文件,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所以我们抓住这条线看,原来是两个文明一起抓,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十七大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当时还叫四位一体,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布局五位一体。这五点新要求背后还有这么一条,我们党的工作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很宏大的一件事。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是这样形成的。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制度层面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制度层面的要求,这一段完全是十八大的原话,我用蓝色标出来只是强调它的重点:“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就是锦涛同志总报告里面讲的,“我们既不走传统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各个方面的制度要更加成熟、规范、运行有效,更加完备、更加定型而不是彻底地推翻,另起炉灶。

这里面,改革深水区都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不失时机要坚决破除。人们老说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这是西方人的说的。说前苏联那些叫激进的大爆炸、大震荡。我说不对,他们这个概括根本不懂得中国国情,我们中国的改革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这样的概括我们党的文件早就有了,非常明确无误的。为什么这么说?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难道不是一次极为激进的变革?如果没有这样深刻的变革,农村怎么能焕发出这么高的劳动生产率?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1.4:1,是最小的时期。就是因为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是推翻一个旧制度来了一个新制度,但是以后像这样的可能就很少了。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那个时候可能用不着这么大的政治勇气,农民拥护这个,跟城里人没关系,跟干部没有关系,只是跟农民、和农村的干部有关系,跟城里的国有企业,市民和干部没有关系。所以人民公社制度废除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盘根错节利益胶着的状态,我们怎么向前推进?

个人看了这段话,我很寄希望十八大的。最近克强同志讲,我们过去的人口红利逐渐衰弱了。但是我们要靠改革,改革是未来中国发展潜力更大的红利。我想把改革带来的红利与这段论述结合起来。这段应该是全面小康社会新要求的第六点,虽然没有用破折号。前面五项如果指发展方面的话,这个对制度有更加精当的概括。

十八大还有一句话,我也在这里给大家强调一下,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抉择”。这句话十二五规划党的建议里面是这么说的: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把这条主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因此它就不仅仅只管十二五,还要管得更加长远。十八大进一步把它提升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个主题,这条主线就是我们未来要一以贯之的。

以上就是我根据我的学习和研究了心得,给大家做的汇报。谢谢大家,谢谢各位老同志。

(本文经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责任编辑:刘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