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分析,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一个社会的道德状态很大程 度上受党、政府内成员的道德水准的影响。现实看存在着官员追求道德的动力不 足,且进步艰难,除了官场本不是张扬道德的空间,更因为我们的制度设计很大 程度上抑制了官员的道德追求。比如,每一个步入官场的人,都追求更大更充分 的价值实现,这就难免竞争,而竞争最关涉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如果制度设计 科学,道德就得到维护,否则会抑制甚至扭曲道德。也就是阳光下的竞争可以维 护道德,潜规则下的竞争直接弱化乃至扭曲道德。我们虽然也强调“权力在阳光 下运行”,但倡导与实际还有很大的差距。当一个人在竞争中的胜出多数情况下 必须求助于潜规则之时,你就不要希冀道德得到遵循和张扬。那么,是中国共产 党不希望自己的成员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肯定不是,党希望集团内的成员道德 高尚,以此保证党的纯洁,保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问题是我们更强调政治需 要,政治集团强调政治需要合乎逻辑,问题在于政治存在着如何解读和诠释的问 题,而不同解读和诠释得出的结论迥然不同。比如,选“党放心的人”最后异化 为少部分人选少部分人,甚至出现“马德案”中的情况:“我想提谁还能提不了 吗!”到这时情况就很危险了,因为打着党的旗号售私,比公开买卖官对道德的 伤害更大且深远。为什么马德领导下的绥化市所有处级以上干部皆向其行贿?道 理即在于此。不给竞选者以公开表达理念以获得支持的做法,那么选择恰是扭曲道德和价值观,甚至胜出者也不会因此而得来道德感。当我们把民主选举过程中的赢取支持的活动都视作“非组织行为”后,就等于剥夺了以公开表达理念获得 拥护者的权利,这时要么保持道德高尚而坐视别人拉票,要么放弃操守进行私下 拉票,二者必选其一。不管答案多么的无奈和痛苦,我们都必须承认,仅仅通过 信仰和党的性质宗旨来提升集团内成员的道德水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下来的 只能是通过改善体制机制维护政治活动中的基础道德。政治有特有的伦理道德, 以近乎宗教性质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内含着利益的政治集团,是虚幻的,以社会公 众的道德去评价和规范官员的行为,也不会把官员引入正确的方向上来。这也是 新政治努力解决的。诸如此类,都是鲜活的现实存在,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其 空间和内容一定会有新的拓展。
有了上述介绍,这里再就新政治观发表后的各方关切作出部分解答。历史证 明,一种新的思想或理论产生出来后,引起关注乃至置疑实属正常,只有惊诧和 置疑过后,经过思考和回味,才可能品出其间的滋味。
一、“为谁说话”与强调理论准备不足的目的
在过去不太长的时间里,郑州那位副局长一句“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的质问,引来网民一面倒的讨伐。这充分说明,人们都不希望中国共产党 与人民的依存关系发生蜕变——由利益共同体异化为利益对立体。倘真这样,必 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想不到新政治观发表后,仍有不少网友质问我是为共产党辩护和开脱,还是 为老百姓的诉求说话。如果强调的是理论工作者的品格和责任,那么唯一标准就 是真理。如果就事论事,网友的问题也不难回答,作为体制内的理论工作者,必 须站在党的立场上,并且内含着为人民群众的诉求说话,因为在我的精神世界和 价值坐标中,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我研究的理论就是强化这种一致性和不 可分隔性。
即使纯粹从社会角色分析问题,作为人民中的一分子,同时自己选择了中国 共产党,就意味着价值观、政治观与共产党一致。如果身在党内心在党外,以反 对共产党来体现自己的人民性,政治品格已经出了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因灵与肉的背离导致双重人格。即便党的成员有不少因精神蜕变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我们也需要理性和辨证,不能因为大树底下有枯枝败叶就想把大树锯掉,不能因为 水是脏的就把孩子一起泼掉。否则只能导入非破坏而不足以建立,非摧毁而不足 以获新生的逻辑与轮回。倘是如此,对国家和民族注定是灾难,对每个人同样不是福音。
至于文中提出理论准备不足制约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许多网友认定此乃 为政改迟缓开脱,这种判断属于没有认真阅读文章,更多的是受标题党的影响。 该文立意其实比政治体制改革更宽泛和高远,因为文章探究的是根本理论的突 破,通过理论突破推动国家和民族实现第三次飞跃。既然讨论的焦点已经变异, 既然这种变异中又折射出社会脉动,那么我们便不再局限于文章本身,而是随讨 论焦点的变化而改变,也就是把重点放到政治体制改革上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